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1177字,阅读需6分钟
  • 119
  • 0

江苏镇江新区实幼小班防拐骗演练:20分钟46孩子被假扮人贩家长骗走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4月9日 10:09,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很多时候,日常的“防拐防骗”教育收效甚微,恰恰也是根源于此。相较于口头的说教,“防拐防骗教育”更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地模拟和重复演练。实际上,我们的幼儿园“防拐防骗”演练还是开展的太少、太粗糙了。幼童“防拐防骗”教育,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不厌其烦地、尽可能逼真地重复演练。

近日,江苏镇江新区实验幼儿园的小班年级组开展了“防拐、防骗演练”活动。该活动邀请了家长志愿者参与,这些志愿者扮演从未见过的“人贩子”。志愿者们有的拿着糖果、小点心,有的拿着玩具走进各班教室。在短短不到 20 分钟的时间内,他们成功地骗取了 46 名小朋友的信任,并将这些小朋友带出了幼儿园大门。有些被“拐骗”的小朋友三五成群,有些则全班出动,他们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的,丝毫没有任何怀疑和防范之心。

“20 分钟就骗走了 46 个孩子”,即使是家长假扮的业余“人贩子”,其得手率之高也令人震惊。并且,即便没有这次实验,“小孩子容易被欺骗”也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实。此前,一段在国外热传的纪录片实际测量显示,用冰淇淋诱拐儿童几乎每次都能成功。低龄小朋友容易被拐骗且经不起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心智水平所决定的。很多时候,日常的“防拐防骗”教育效果不佳,其根源也正于此。即便如此,也绝不代表我们就毫无办法、束手无策。

小班防拐防骗安全教育_小班防骗防拐安全教案_小班防拐骗安全教育教案20篇

很多家长表示,平常多次向孩子强调“不要跟陌生人走”,孩子也都答应得很认真。然而,在现实试验里,孩子却很轻易就被“拐走”了。这样的结果,令人既无奈又崩溃。不过,对于幼童来说,他们对纯粹语言这类抽象化的概念所指,本身就缺乏敏感性。在这个时期小班防拐防骗安全教育,他们形成自我认知主要是基于对言行的模仿,以及依据生活经验所产生的记忆投射。“不要跟陌生人走”,大人们觉得这是很简单的指令。然而在具体场景中,孩子们难以界定“是否为陌生人”,也难以判断“有没有跟着陌生人走”。

“防拐防骗教育”更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模拟和重复演练,这比口头说教更有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场景仿拟和过程还原,能让孩子对“陌生人”和“拐骗”形成具象理解,还能在孩子内心留下深刻印象和条件反射式的警惕。这也是镇江这所幼儿园组织此次活动的出发点与目的。很多人认为,这所幼儿园此次的“诱拐实验”真相极为残酷,结果令人失望。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为了使孩子切实具备“防诱拐意识”小班防拐防骗安全教育,我们必须能够经受住接连不断的打击,承受住一回又一回的崩溃。

小班防拐骗安全教育教案20篇_小班防骗防拐安全教案_小班防拐防骗安全教育

实际上,我们的幼儿园开展“防拐防骗”演练的次数太少,且演练得太粗糙。以镇江的这所幼儿园为例,本次演练很难说是科学合理的。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对现实场景的还原程度较低,并且还充斥着一些想当然的因素。在实验中,家长扮演的人贩子携带食物和玩具进入教室展开“诱拐”行为。然而,实际上人贩子是不会进入校园、走进教室的。从孩子们的角度来看,教室被视为默认的“安全区”,他们放松警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对于教育者而言,这样失真的试验设计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幼童的“防拐防骗”教育,不存在捷径。我们只能不厌其烦地进行重复演练,并且要尽可能逼真。不能过高地估计这个年龄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也不能把自己的耐心耗尽。防拐骗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