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女教授遭遇支付宝理赔诈骗损失百万 警方提醒市民警惕假冒客服电话
你好,我是支付宝官方的理赔人员,能够给您提供 100 元的赔偿款。温州某大学的女教授郑女士(化姓)接到这通礼貌的理赔电话之后,逐步陷入了陷阱,损失将近 100 万元。9 月 11 日,记者从温州市反诈中心得知,瓯海警方已经接到了这起警情,希望广大市民能够以此为戒。
对方发来身份证
逐步打消受害人顾虑
郑女士称,事发当日她原本有事情需要出门。然而,她突然接到了那通理赔电话。电话中对方称,她之前网购的蒸锅存在质量问题。并且按照工作流程,他们可以支付 100 元的赔偿款。
我说我有事要忙,所以这 100 元就不要了。然而那个“理赔人员”称,他们支付宝的理赔渠道已经开通了。如果我没按要求收下赔偿款,支付宝每个月就会扣除我 500 元的余额,我感觉很冤枉。之后对方说,理赔程序只需一两分钟,并且还专门有人帮助我,于是我就答应了。郑女士回忆道。
接下来,“理赔人员”询问郑女士以下信息:给支付宝账户绑定了几个银行账户,以及是否下载了“腾讯会议”APP。得知郑女士因工作需要已下载“腾讯会议”APP后,“理赔人员”要求她使用“腾讯会议”APP的共享屏幕功能,以便其可以远程控制她的手机屏幕。
这一特殊要求立刻让郑女士产生了警觉,她赶忙询问对方要“共享屏幕”的原因是什么。
“理赔人员”为了打消郑女士的顾虑,给她发送了自己的工作信息以及身份证照片等证明材料。在“理赔人员”后续的话术作用下,郑女士逐渐对对方产生了信任。
诱导她输入“验证码”
三家银行近百万存款被转走
随后,在“理赔人员”的引导下,郑女士开启了一家银行账户的转账页面。对方给她发送了一组银行卡账号及用户名,并且告知她接下来会收到“验证码”温州反诈中心,只需将“验证码”输入到转账页面的金额一栏即可。
郑女士很快收到了一组由 6 位数组成的“验证码”。她把这组验证码输入到金额所在的一栏。接着,她通过 APP 的刷脸功能,验证得以通过。
这时,“理赔人员”称,郑女士的操作存在问题,后台未通过理赔程序,要求郑女士更换一家银行的 APP 后再次进行类似操作。
这一次,郑女士收到了一组以“29”开头的“验证码”。她将其再次输入到金额一栏中。然而,“理赔人员”称此次仍然未能通过后台的相关程序,并且询问郑女士是否有其他银行的账户。
郑女士被洗脑后,点开了一家银行的转账页面。接着,她按照对方的要求,输入了一组“19”开头的“验证码”。之后,她很快收到这家银行的短信提醒,短信中称她向某个陌生账户转账了 19 万多元。
郑女士马上感觉不对劲,接着询问他们,之前不是说要赔给她 100 元吗?为何现在还要她转出 19 万元?对方未回答她的问题就挂断了电话,她随即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立刻赶到银行去了解情况。
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解释,郑女士遭遇了电信网络诈骗。她之前有两笔转账,其中一笔是 40 多万元,另一笔是 29 万多元。这两笔款项原本分别存于两家不同的银行,并且郑女士在这两家银行都未开通短信提醒业务。
反诈民警提醒:
接到理赔电话务必通过官方核实
银行为郑女士报了警。瓯海警方接到报警后,在第一时间迅速赶来。他们前来安抚郑女士的情绪,同时对案情进行了登记。
郑女士称温州反诈中心,她遭受了前后总计 99.6 万多元的诈骗。这些钱,全都是她凭借着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积蓄。
反诈民警称,从郑女士的遭遇能够看出,拥有高学历和高智商并不能意味着能够“免疫”电信网络诈骗。如今诈骗手段不断涌现,在电诈团伙的精心设计下,有时就连过于自信的大学教授和懵懂的小学生都可能成为骗子的“猎物”。
据介绍,“共享屏幕”的意思是不同的电脑或移动设备,像手机等,能够共用一个屏幕。两部手机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后,对其中一部手机进行操作,另一部手机就会显示出相同的屏幕效果。此功能大多用于远程会议、文件共享等领域,在给大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从而设计出新型骗局。建议市民不要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若因工作需要必须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那么千万不要去操作支付类、银行类 App。
他提醒市民,若接到自称“客服人员”“理赔人员”的电话,需通过平台官方来核实。如果对方所说的理赔等事项是真实的,那么转账应通过正规渠道,千万不可在对方指挥下进行“指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