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2715字,阅读需14分钟
  • 207
  • 0

民生一线:助老年人识破虚假保健品骗局,远离高价神药陷阱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4月29日 09:07,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帮助老年人识破虚假保健品骗局(民生一线)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骗局屡禁不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几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药品诈骗呈现新形式。除了骗术升级,老年人轻信虚假保健品和药品,还与自身情况分不开。如何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和药品骗局?

靠嘘寒问暖诱导购买行为

帮助老年人识破虚假保健品骗局(民生一线)

本报记者 窦瀚洋

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如今 这些骗局套路手法不断翻新 利用电商平台 利用视频直播 利用朋友圈发布等多种形式 让一些老年人防不胜防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骗局一直屡禁不止。问题到底出在何处?怎样帮助老年人识别骗局并远离骗局?记者展开了采访。

高价“神药”老年人保健品防骗,保健品诈骗不容忽视

“33600元,阿姨,是什么东西你知道吗?”

“药。”

前不久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快递小哥蔡红卫 派送一个“货到付款”包裹 价值33600元 收货人是年过八旬的孙奶奶 小蔡怀疑她可能遇到诈骗

蔡红卫征得孙奶奶同意后 当面拆开了包裹 发现里面有一款叫脑心舒口服液的所谓药品 该药品既没有生产批号 也没有使用说明

蔡红卫对阿姨说 怀疑这个药是假的 让阿姨别要了 会把药带回去 还提醒阿姨 对方打电话不要接

起初 孙奶奶觉得小蔡是骗子 蔡红卫耐心劝说 表示这些药没说明书 看病吃药该去正规医院 还说自己电话询问对方 对方要加微信 称一单成了给几千块 这就是诈骗

听完后孙奶奶才愿意配合。蔡红卫马上报了警。辖区翠苑派出所的民警很快赶来。他们确认这是一起典型的保健品诈骗案。

孙奶奶的女儿匆匆赶到现场。她表示,自己的母亲心脏不好,以前曾几次购买“保健品”,但金额都没有这次大老年人保健品防骗,对此她很无奈。最终包裹被退回,孙奶奶删除了商家微信,并表示再也不会购买这类“保健品”。

记者拿着这款“保健品”的外包装图片联系到浙江医院副院长陈新宇。陈新宇是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兼秘书长。对方提示这款产品对心血管疾病没有直接治疗作用。而且这款产品既没有生产批号。其成分也不清楚。

陈新宇表示 其宣传的降血脂 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缺乏大规模临床验证 口服液中含有蜂蜜和蜂王浆 糖分很高 糖尿病或高血糖患者禁用 年轻人也需慎用 使用不当可能出现头晕 皮疹等副作用

陈新宇归纳,这些虚假保健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无效型,其主要成分是淀粉,没有实际功效,仅能给老年人带来“吃了就会变健康”的心理慰藉,长期服用还可能因摄入过多糖分而影响正常饮食结构。另一种是非法添加型非法添加型存在非法添加的情况。比如添加了降压药。还添加了止痛药。也添加了激素等。短期内或许会出现“见效”的假象。然而长期服用会对肝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对肾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损害。进而导致病情延误。并且会增加疾病风险。

屡屡有人上当,问题究竟出在哪

孙奶奶明明上当多回,为何仍“执迷不悟”?

老年人保健品防骗_老年保健品诈骗短片_老年人保健品防骗宣传

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区分局翠苑派出所民警孟羿帆表示 民众防诈意识虽有提升 但诈骗手段持续翻新 对老年人来说 防不胜防

这几年 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药品诈骗出现新形式 孟羿帆说 以前是看电视广告打热线电话下单 现在是用手机看直播 刷朋友圈 动动手指就能下单 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孙奶奶这次上当 是因为看到了对方朋友圈的内容

陈新宇分析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常披上“科学外衣” 大肆渲染“功效” 制造营销骗局 对老年人很有吸引力 它们还常伪造权威认证 利用老年人对机构和专家的信任 使老年人放松警惕

老年人轻信虚假保健品和药品。这除了骗术升级外。还与自身情况分不开。

结合自己从医经历 陈新宇表示 不少患者 特别是老年患者 对慢性疾病十分焦虑 在漫长治疗过程中 老年人渐渐产生无力感 急切想找到改善病情的“速效方案”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抓住这一心理诉求 打着“根治”“快速见效”旗号 迎合了老年人期盼

与此同时,老年人在药品信息方面存在认知上的空白区域,对药品的正规标识并不知晓。陈新宇拿出一种虚假保健品说道,其外包装上满是各类专业术语,还有“院士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词汇,拼凑了一堆“科学名词”,致使老年人看得眼花缭乱。

孟羿帆补充道 “亲情营销” 正在突破一些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销售者敏锐察觉到老年人子女陪伴不够 社交圈子小的状况 抓住他们渴望情感关怀的心理 大力打 “亲情营销” 这张牌 从而获取老人信任 他还说子女也要从自身找原因 要多陪伴多关注

对此陈新宇感触颇深。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时,医生和家庭都要有十足耐心,给予充分关怀,不然骗子会利用老年人情感缺失行骗。看病之余,她会调研了解老年患者家庭支持情况与心理。她认为要重视医学人文,有时老年人看病,心理诉求更多

提高防范意识,劝导老年人远离骗局

如何帮助老年人远离保健品和药品骗局?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探索。

孟羿帆介绍 杭州公安部门专门创作了“三不原则”防骗口诀 即不轻信免费福利 不迷信专家名头 不着急掏钱付款 还制作成宣传册在辖区内分发 碰到老年人 民警会多嘱咐几句

在他看来,只依靠反诈宣传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要掌握辨识虚假保健品和药品的技能。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对方提醒,可以把握“三看”原则。

先看“国药准字”。它是正规药品的身份标识。就像药品的“身份证”。其格式是“国药准字H(Z、S)+四位年号+四位顺序号”。这里面H代表化学药。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而保健品要有“蓝帽子”标志。还有“国食健注G+四位年号+四位顺序号”。查验产品真伪可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进行。也能借助“中国药品监管”APP。还能利用支付宝。或者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假药常使用废止的批准文号。假药也常使用假批准文号。

二看药品外包装和药品外观。合格药品包装外观颜色纯正。印刷精美。字迹清晰。合格药品片剂颜色均匀。表面光滑。片上所压字体深浅一致。清晰。无花斑。裂片。潮解等问题。而假药包装质地较差。外观颜色不纯正。字体和图案印刷粗糙。假药片剂多颜色不均匀。有花斑。糖衣存在褪色露底。开裂等现象。假药剂会出现沉淀。结晶。变色。或有絮状物等。颗粒剂黏结成块。不易溶解。膏剂失水。发霉或有败油气味。

要看生产批号。还要看有效期。合格药品包装上有激光打印的产品批号。还有生产日期。以及有效期。这三者缺一不可。假药常有缺项情况。或者使用油印粘贴的批号和日期。

陈新宇表示心理健康很重要。老年人应正视衰老事实。有些所谓的“病”是自然衰老表现不必过度焦虑。要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区或正规医院组织的公益科普讲座、义诊。家人应协助老年人整理病历、检查单和药品。不要忽略沟通作用。这可帮助老年人缓解焦虑。减少对虚假保健品的依赖

此外老年人别忽视保健品与药品同服的潜在风险。两者会出现成分冲突和疗效干扰。像颇受老年人喜爱的鱼油有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血栓形成的保健功效。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通常会服用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两者同服可能放大出血风险。陈新宇补充说

那究竟能不能吃、需不需要分开吃呢?陈新宇给出建议:这时要前往老年医学科或药师门诊进行多重用药管理。要对照正在服用的保健品和药品的外包装。由医师或药师协助优化治疗方案。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19日 第 13 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