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整顿下仍有不法分子借艺术品产交所名头诈骗,相关人员获刑
监管部门进行了多次清理整顿,然而,还是存在不法分子,他们打着艺术品产交所的名号文交所是一场骗局,到处招摇撞骗。
近日,上海一中院依法对张某龙、颜某忠等15人系列案公开宣判,该系列案包含集资诈骗、诈骗、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罪名。这些被告人在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设立了艺术品交易所,还诱骗投资者购买资产包份额,以此变相吸收资金110余亿元。最终,相关被告人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至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不等的刑罚,同时还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或罚金。
值得注意的是,案中有王某芳等4名资产评估人员,他们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把2900余万元的资产包评估为58亿元,这些人员同样被追究法律责任。
艺术品存在鉴定困难、估值困难、变现困难等问题,近年来围绕艺术品开展的金融创新很不顺利,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艺术品骗局难以防范,“碰瓷”各地文交所或者绕路香港设局的情况经常出现,投资者要擦亮眼睛!
勾结评估人员大肆诈骗
从法院公布的信息能够看出,此次张某龙等人所设的骗局,其运行时间并不长,从设立交易所开始,到交易所被关停,仅仅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然而就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当中,张某龙等人疯狂敛财,超过了百亿,其手段堪称高明。
2015年5月起,张某龙等人想要规避监管,于是在香港设立了中国国际艺术品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之后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了上海创怿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其作为国艺所的国内代理以及资金结算公司。
2015年11月起,张某龙与颜某忠等人,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把金丝楠木等艺术品打包成“古墨集珍”等36个资产包,在国艺所发售,还通过互联网、宣讲会等方式公开宣传,诱骗投资人在国艺所交易资产包产权份额。
从之前的宣传信息可知,每当有“新品”推出市场,国艺所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上市敲锣活动,会邀请书画界拥有诸多头衔的“名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前来参加,甚至时常会有明星主持该仪式。另外,参与的人员主要是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其中头发花白的人数量不少。
某次资产包上市敲锣仪式现场
从资产包本身而言,它大多有着颇为文艺的名字,比如“吴派翘楚”、“国之瑰宝”、“中国骏马”、“荣华翡翠”、“中国山水”等,资产包里面主要是金丝楠制品、名人书画、艺术模型等。对于资产包的真实价值,因为投资者对艺术品本身价值看法不一样,又缺少公允标准,所以这时评估报告就会起到重要作用。
据悉,张某龙、颜某忠等人与评估人员王某芳等人相互勾结,他们把价值仅人民币2900余万元的36个资产包进行虚假评估,评估价值为58亿余元,还据此确定了发售资产包总额、发行份额、发行单价等。基于这种情况,王某芳等4人因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所以被追究法律责任。
两年吸收资金超110亿元
“盘子”搭建好后,张某龙等人的诈骗之路十分顺利。除售卖资产包份额外,颜某忠等人还指使操盘手,利用张某龙提供的免佣金账户,通过对倒交易等方式,控制资产包份额的交易量和价格。
国艺所于2017年7月被关停,在此之前,张某龙、颜某忠等人通过变相的方式吸收投资人资金,累计金额达110余亿元,致使1万余名投资人遭受损失,损失合计40余亿元。
实际上,国艺所在运行过程中,以及被关停之后,惶恐不安的投资者曾在多个社交平台留言投诉 。然而,继续上当的投资者数量仍不在少数 。
国艺所关停之后,颜某忠依旧用类似模式,诱骗投资人前往中大(延安)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买卖商品“古墨集珍Ⅰ”,致使7000余名投资人遭受损失,损失总计1亿余元。另外,2017年4月,颜某忠以扶贫作为借口,骗取被害人捐款,之后把8000余万元转入国艺所,用于资产包操作。
上海一中院认定,被告人张某龙、颜某忠等11名被告人,以非法占有作为目的,运用诈骗手段进行非法集资,数额极其巨大,他们的行为都构成了集资诈骗罪;颜某忠同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钱财,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还构成了诈骗罪 。被告人王瑞芳等4人,是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他们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且情节严重,其行为都已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最终,上海一中院对被告人张某龙,以集资诈骗罪判处刑罚,对被告人颜某忠等,以诈骗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判处刑罚,这些刑罚从无期徒刑至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不等,同时还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或罚金 。
揭秘不法“文交所”骗局
早在2010年,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首次开创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对艺术作品进行估值,然后等额拆分,按份额享有所有权,之后公开上市交易。这样开展的艺术品“金融创新”,在诞生后不久就被监管叫停,还引发了各地文交所的整顿风暴。
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除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或者国务院批准的从事金融产品交易的交易场所之外,任何交易场所都不可以把任何权益拆分成均等份额来公开发行,不可以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来进行交易,不可以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权益持有人累计不能超过200人。
今年7月,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召开第四次会议。会议指出,交易场所数量依旧过多过滥。金融资产类、邮币卡类、大宗商品类等类别交易场所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这些遗留问题和风险亟待解决。地方交易场所长效监管机制尚不够健全完善。风险爆发和违规活动死灰复燃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进行清理整顿期间,各类虚假平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屡屡发生。券商中国记者依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得知,近年来已有“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华夏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等多个产交所遭到查处文交所是一场骗局,并且相关负责人大多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罪名被定罪处罚。
上述艺术类“产权交易所”为规避法律,大多将注册地选在香港,它们设立网站,在内地招揽投资者,更多是通过销售资产包份额的方式来发展会员,还会举办“讲师营”“培训班”等,以此对会员进行洗脑 。
从运作模式方面来看,各类骗局里销售推广资产包份额的情形,和沪深两市交易所的模式差不多,下单买入之后,也有收盘日期,还会同步推送成交额、当日涨幅等数据。比如,国艺所某篇推广文章中介绍,“中国山水”资产包收盘涨幅为18%,当日成交额有1000多万 。
另外,拉上资产评估公司进行造假是骗局必定会有的手段。在“华夏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相关案件里,某资产包实物是花费106万购得的,却编造了1600万元的购买合同,还聘请了某在澳门注册的市场评估公司(该公司评估价值与佣金相挂钩),宣称其市场价值为8800万元,最后以4500港元组包上市,类似这样的情况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券商中国记者经搜索后发现,网络上有很多网站,它们有的冠以“香港XX艺术品产权交易所”之名,有的冠以“中国XX文化艺术品产品交易所”之名,这些网站注册地大多在香港。在这种鱼龙混杂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很难分辨出哪些是正规交易平台,哪些是尚未被查处的骗局 。
除了在香港虚设交易所外,假借国内文交所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的情况也经常出现。比如,今年6月,青鸟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发布声明,称有公司和个人盗用其商标及资料,冒用“青岛文化产权交易中心”的名义进行不实业务宣传。
如何辨别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真假?之前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总裁张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产权交易所并非证券交易所,不是权益性产品的交易,不存在像发行、上线、交易过户这类属于权益性市场的术语。文化产品交易所的模式能够简单归纳为:登记确权,信息挂牌,转让鉴证,结算交割,这些都是产权方面的术语。
艺术品存在鉴定困难的问题,存在估值困难的问题,存在变现困难的问题,近年来围绕艺术品开展的金融创新颇为不顺利。在骗子横行的情况下,投资者投资时需要具备辨别能力,避开打着“金融创新”旗号的艺术品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