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乱象丛生:低价出书骗局之假主编、假书号、假CIP揭秘
出版行业日益繁荣,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这个领域,利用作者渴望出书的心理,设下重重骗局。其中,“低价出书”为诱饵的骗局猖獗,涉及假主编、假书号、假CIP,众多作者防不胜防,不仅损失钱财,还可能对个人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假主编
在一些低价出书骗局里,不法分子虚构出一个所谓“主编”的身份,他们宣称这位“主编”在出版界有人脉,有资源,能以极低的成本帮作者完成出书流程,这些假主编常被描绘得神通广大,好像能轻松搞定出版社的各个环节,使作者误以为找到了捷径。
实际上,这些假主编压根不存在出版社自费出书骗局,或者只是不法分子随意编造出来的身份,他们利用作者对出版流程不了解,借助一系列话术骗取信任。
他们会给作者呈现一些貌似专业的出版计划与方案,致使作者认为他们经验老到。然而当作者进一步提出要和“主编”交流或者查看相关资质之际,他们就会找各种托词推诿,像“主编太忙,不便直接联系”“资质文件在公司总部,暂时没法提供”之类的。一旦作者落入圈套并支付了费用出版社自费出书骗局,这些假主编就会彻底消失,作者的出书梦想也会因此破灭。
假书号
书号是书籍合法出版的关键凭证,就像书籍的“身份证”一样 ,正规书号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分配管理 ,不同类型的书号 ,比如单书号、丛书号、电子书号等 ,都有严格的申请和使用规定 ,然而在低价出书骗局里 ,假书号却经常出现 。
不法分子常常会用“特价书号”“内部书号”等名头来吸引作者,他们宣称这些书号是经特殊渠道获取的,其价格比市场正常水平低很多,有的还向作者承诺能先拿到书号再付款,借此消除作者的顾虑,然而事实上,这些书号要么是已用过的废弃书号,要么是完全编造出的假号码。
使用假书号出版的书籍,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官方系统里查不到相关信息。这表明这些书籍在法律层面属于非法出版物。一旦流入市场,作者可能会面临法律风险。书籍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并且无法用于评职称、学术交流等正规用途。有些作者为评职称选择低价出书,结果用了假书号,在职称评审时被发现,职称评定受阻,还可能受单位处罚,可谓得不偿失。
假 CIP
CIP(图书在版编目数据)是和书号紧密关联的重要信息,它记载了书籍的基本信息,像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也具备权威性和唯一性。正规的CIP数据是在书籍出版以前,由出版社向国家版本数据中心申请,并且审核通过之后生成的。
在低价出书骗局里,不法分子想让假书显得更真实,常常伪造CIP数据,他们依照正规CIP数据的格式与内容,编造一些貌似合理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在国家版本数据中心的官方网站上无法得到验证。
作者要是没有认真核查CIP数据的真实性,就极易被这些虚假信息蒙骗。一旦使用了带有假CIP数据的书籍,也会遭遇和使用假书号相似的状况,也就是书籍不被承认,可能会给自己招致诸多困扰 。
低价出书骗局有常见套路,即虚假宣传、低价诱惑,不法分子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超低价出书”的广告,比如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学术论坛等地方大肆宣传,声称只需几千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就能帮助作者完成出书全过程,而这远远低于市场正常的出版成本,这种低价诱惑对一些经济实力有限又渴望出书的作者极具吸引力。他们抓住作者渴望看到自己作品出版的心理,承诺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出书流程,比如声称“一周内拿到书号”“一个月内出书”等。正常情况下,从选题申报开始,到书号申请,再到最终出版,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核以及流程,时间短则数月,长则一年甚至更久。模糊出版细节:在和作者交流时,不法分子对出版流程、书号类型、CIP数据等关键信息遮遮掩掩,不给作者详尽、确切的解释。他们常用专业术语迷惑作者,使作者难以明白其中的玄机,进而无法准确判定其真假。诱导签订不合理合同:作者决定合作后,不法分子会拿出一份合同让作者签字 。合同里或许存在许多漏洞以及不合理的条款,像是对书号和CIP数据的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随意设定中途加价的条件,对出版时间和质量没有明确的约束等 。要是作者没有仔细阅读并理解合同内容就盲目签字,那么很容易陷入被动的局面 。
要提高警惕防范低价出书骗局,不贪图便宜:作者应明白,出版一本书需投入一定成本,这涵盖编辑、排版、印刷、书号申请等多个方面。若价格过低,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那就很可能有问题。选择出版机构时,别仅以价格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要综合考量其信誉、资质、服务质量等因素。核实出版机构资质: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新闻出版署官网等正规途径查询出版机构的注册信息以及相关资质,以此保证其拥有合法的出版经营资格。对于无法提供有效资质证明或者资质信息存在疑问的机构,必须坚决避免与其合作。仔细了解出版流程:作者自身需要对出版流程有所知晓,明晰各个环节的大致时间以及要求。若出版机构承诺的出版时间过短,不符合正常流程,那很可能是骗局。同时,要留意书号申请及CIP数据申请的具体流程,知晓怎样查询与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认真审查合同条款,签订出版合同前,务必认真阅读合同的每一条款,保证合同内容清晰、合理。重点关注书号和CIP数据真实性保证方面的条款,关注出版时间方面的条款,关注费用明细及支付方式方面的条款,关注违约责任等方面的条款。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与出版机构沟通修改,如有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及时与出版机构沟通修改,不要轻易签署存在隐患的合同。查询书号和CIP数据,书籍出版后,要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国家版本数据中心官网等官方平台来查询书号和CIP数据,查看其是否真实有效,还要看其是否与书籍内容一致。若无法查询到相关信息,或者信息存在错误,那么很可能遭遇了骗局,此时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
作者在出书的时候,务必要保持头脑清醒,要提高防范意识,需仔细辨别出版机构是真还是假,其信誉又如何,防止陷入那些可怕的骗局陷阱。
要确保自己的作品得到合法出版,要实现自己的出书目标,就必须选择正规的出版渠道,必须选择合法的出版渠道,必须选择信誉良好的出版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