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3339字,阅读需17分钟
  • 126
  • 0

春节将至骗子越加辛勤,厦门警方打掉三种骗术的犯罪窝点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7日 13:14,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骗子“工作”得越加辛勤了连骗子都这么努力也该好好了解些防骗知识!健康方面,保健品之类的骗局已经被玩坏的,大家也见过不少不多赘述。如今,不管是网站、微信、还是各种其他渠道,总能看到各种“荐股大师”,“牛股加群XXX”的广告,听起来一个比一个厉害……结果,多半都是骗子!

春节近在眼前

大家也都忙着准备过节

但也是这个时候

骗子“工作”得越加辛勤了

不久前,厦门警方成功捣毁了一个诈骗团伙的藏身之处。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仅有三室一厅的住所竟然容纳了三组骗子。他们各自运用着三种不同的诈骗手段,尽管彼此清楚对方也是同行,却各自为政,互不干扰。

第一个房间涉嫌通过虚假招募代理商的方式进行诈骗活动;第二个房间,雷某诚负责的则是打着虚假低价销售手机的旗号进行欺诈;第三个房间则是以协助他人提高“蚂蚁花呗”额度为名,骗取手续费实施诈骗。

在三个房间之中,雷某城表现得尤为专注,警方在他的诈骗专用电脑里,额外发现了多种诈骗程序。看来,他似乎已经做好了“转型”的准备。

连骗子都这么努力

我们在努力工作之余

也该好好了解些防骗知识

一年辛苦不能都便宜了别人

红包篇

又到一年红包季~小心红包骗局!

又逢一年红包时节,派发红包固然令人愉悦,然而不法分子借助红包进行诈骗同样感到满足……比如广为人知的“AA收款红包”骗局,骗子假扮成熟人,在微信群里大肆散布“红包”,诱骗那些不熟悉抢红包规则的人。

据悉,一些朋友接到了一条微信消息,内容是“88.88元红包等你来拿,点击即可领取”。然而,在点击链接后,手机提示王女士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以接收红包,紧接着,银行发送的短信却告知她的手机银行正在向境外汇款。

所幸银行账户及时被冻结,骗子的骗局未能得逞。

此外,还有红包群和红包接龙等活动,金额虽达数百元,但无论是获得最多还是最少的参与者,都必须继续发放红包。然而,经过几轮游戏,大家发现资金却不断减少,原因在于群主可能抽取提成防骗知识有几种,或是大量参与者使用的是骗子的抢红包程序。对于普通人而言,参与其中往往只能面临亏损的局面。

此外,存在一些伪装成红包的恶意木马链接,一旦受害者点击,便会被木马感染。面对这些来历不明的红包,最明智的做法是直接拒绝接收!

网购篇

网购年货?购物退款骗局需注意!

在此阶段,网络上接连不断出现各种网购诈骗手段:购买商品时被骗,申请退款时又被骗,甚至投诉时也遭遇诈骗……在这些骗局中,尤其是购物退款方面的诈骗行为尤为普遍:

消费者在网购商品后迟迟未能收到货物,随后便有自称为物流理赔服务机构的个人主动出面,声称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承诺将执行理赔流程。

执行了对方的要求后,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赔偿金,反而惊觉自己新开设的账户中,几千元余额不翼而飞。

甚至于未防受害者卡里钱不够,还有犯罪分子给骗术升级改造。

在新型诈骗手段中,骗子客服并未直接要求受害者进行转账操作,而是巧妙地利用支付宝等金融平台进行贷款,随后再进行转账。如此一来,即便受害者的账户中资金不足,诈骗行为依然能够顺利进行。

某些网店的“客服”提出了退款的要求,他们强调必须拥有足够的信用积分,因此消费者不得不先行支付数千元的“保证金”,声称这将有助于提高信用积分。他们承诺,一旦再次收到款项,便会启动退款流程。

最终,电话接通后我才意识到,这数千元其实是那些骗子冒充受害者身份,在第三方平台上所借的款项。

朋友圈篇

逐梦朋友圈圈圈?小心被骗!

春节将至,社交圈内的互动愈发频繁。然而,你知道吗?在朋友圈中常见的为宝宝投票、通过集赞赢取奖品、爱心筹款以及拼团购买水果等活动,虽然表面上看似是优惠或表达善意的举措,实则可能在不经意间窃取你的个人信息和财务安全!

为宝宝投票:系统内可篡改数据,致使无法获得冠军之位;若想刷量,需支付费用;若与客服沟通退款,甚至可能遭遇被拉黑的困境。

性格测评要求输入个人姓名、诞辰等资料,并且必须通过微信账号进行登录,收集完毕后相关数据将被自动删除。

为子女筹集医疗资金:若所提供信息为假,对方可能在接通电话时实施网络诈骗;即便信息确凿,捐款也可能遭受不当使用。

拼团购物、砍价活动:一旦达到团购人数要求并成功组建团队,团购商家或平台往往会以各种理由延迟发货,最终导致商家失联,整个交易不了了之。

老人篇

防骗知识有几种_防骗的小知识_防骗知识的宣传内容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更需好好保护!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顺为百行之首”,因此,一些不法分子便将目光投向了老年人:一方面是老年人健康受损,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晚年无依无靠。

在健康领域,保健品相关的欺诈手段早已被滥用,此类现象大家早已屡见不鲜,无需过多详述。然而,在养老问题上,骗子们却将目光转向了这一领域,甚至不惜将国家政策作为下手对象,诸如“消费养老”、“以房养老”等概念便是例证。

“消费养老”这一新型养老保险模式,是指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消费,将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利润转化为养老金。此机制已在天津、山东、四川等多个省市进行了探索与试点工作。

2013年防骗知识有几种,一场涉及资金高达10.9亿元的传销大案——上海家帝豪传销案,最终迎来了审判日的到来。

实际上,他们只是以“消费养老”为名,在全国各地招募代理商,通过不同级别给予回报,最终却变成了借助线下加盟商从事传销行为。

“房养模式”,亦称“反向抵押贷款”,指的是年满60岁且拥有房产全部所有权的老年人,将自家的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或保险公司申请,按月获取固定金额的养老金,以此确保日常生活的开支。

老人去世后,金融机构便取得了对该抵押房产的处理权限,从而得以将其转化为实际价值。

2017年,北京地区有数十位老年人不幸陷入了一场以房养老的骗局。在该骗局中,骗子在委托书中要求老年人将自己的房屋抵押、买卖、产权转移、纳税以及收取放款等权利全部委托给自己。令人遗憾的是,老年人并未对此产生怀疑,而是毫不犹豫地照办了。

结果房子被骗子低价卖出,老人也被赶出家门。

理财篇

高息理财很开心?小心本金拿不回!

警惕那些承诺高额回报的理财项目!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持续繁荣,但其中优劣参差不齐。值得注意的是,盲目追求高额利息往往并不可靠,你可能在追求高额利息的同时,却可能失去自己的本金!

2017年,钱宝网遭遇了所谓的“爆雷”危机。这家平台拥有两亿会员,交易额高达五百亿,吸引了四万八千多家商家入驻。然而,尽管如此,它并没有盈利项目。令人震惊的是,其年化利率竟高达40%。

依托新增用户的保证金对老用户进行奖励,目前,警方已经设立了钱宝网投资者登记系统,短短一天内,访问量便突破了五十万人次。

还有诸如上市公司“原始股”的欺诈行为,承诺高额回报,并有政府背书,所谓的“内部人士”借此吸引投资者购买原始股。

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实现上市,购买后,这些项目可能面临漫长的上市期,遥不可及。

上海某公司自诩为“上市公司”,声称年回报率可达48%,竟然非法向上千名投资者募集资金超过2亿元人民币!

“虾米电子科技”这家企业宣称“即将登陆新三板市场”,并计划通过股权投资来筹集资金。然而,这家公司的经营模式最终被认定为传销,而他们通过售卖虚假股票所获得的非法所得也已被全部没收。

荐股篇

遇见“好心大师”?多留一个心眼!

现如今,无论是网络平台、微信,抑或是其他途径,到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荐股高手”、“精选牛股群XXX”的宣传广告,它们的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绝大多数都是骗局!

总结下来,有以下几个大类——

推广各种“股票推荐软件”和“股票推荐平台”,通过提供免费试用吸引客户,接着以升级等理由诱导投资者购买软件或进行充值,从而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股票推荐服务”。

开设所谓的“牛股”、“黑马行情”等预测性质的公共账号以吸引眼球,亦或在各类社交群组中,借助此类花招,通过所谓“专家”、“导师”的引导,获取高额的“服务费”,包括但不限于分红、月费或年费等。

性质恶劣的“荐股割韭菜”行为,往往是在股价较低时大量购入所谓的“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随后以推荐的名义吸引众多个人投资者投入资金,待股价上涨后,迅速抛售获利并迅速撤离。

冒充合法的金融证券交易平台进行诈骗,虚构交易系统,采用推荐股票等手段,以高额回报为诱因,诱导客户将资金投入虚假的交易平台,同时在幕后操控市场行情,伪造交易数据,骗取客户大量资金。

荐股类的骗术多种多样,还在不断更新换代,防不胜防。

务必警惕那些来历不明的“荐股达人”,切勿向所谓的“荐股社群”缴纳任何费用,同时应积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独立分析判断的能力。

部分内容源自人民网等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