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求职需防陷阱!就业安全指南助你安全择业就业
毕
业
求
职
同学们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踏上各自的职场征程,但求职路上,务必强化对风险预判、信息安全以及法律维权的认识,以规避各种求职风险。为确保同学们的权益和人身安全,本文特此提供一份详尽的就业安全手册,旨在协助大家安全、顺利地选择和从事职业。
01
警惕求职陷阱
一些企业向大学生索要各类押金或保证金,声称支付后即可开始工作,然而随后却以人手饱和等理由拖延,甚至拒绝退还押金网上找工作防骗,最终消失无踪。部分机构收取保证金,声称这是为了确保学生按照约定工作,并承诺在打工结束后退还。然而,到了结算工资时,保证金却不见了。
防范提醒:所有招聘机构若以任何理由向求职者索要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费用,均属于违法行为。求职者一旦遭遇此类状况,应坚决拒绝支付并积极举报,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在网络平台上,常常会遇到标榜为“提升信誉”的兼职广告,宣称“完成一单仅需五分钟”、“报酬在10至50元之间不等”、“每天工作两小时,轻松赚取过万元”。若按照广告中的联系方式与之取得联系,对方通常会发送一份工作申请表以及工作流程的详细说明。从事的工作或许涉及购买各类充值卡以提升信誉,一旦信誉值达到特定要求,便能够获得现金返还以及额外的佣金奖励。然而,实际上在进行了大额支付之后,佣金和本金往往无法顺利到账。
求职者在寻找工作时,需学会鉴别网站的安全性,以及甄别招聘信息和招聘公司的可靠性。进行网络求职时,务必选择正规的、规模较大的网站,因为这些平台的可信度通常更高。在众多选择中,优先考虑访问招聘企业的官方网站进行核实,这样做最为稳妥。
众多不法中介机构利用在校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且急于赚钱的心理网上找工作防骗,收取高额中介费后,未能按照合同约定,为大学生们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时,他们甚至将学生推荐给招聘公司,而这些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推诿,最终导致学生连人影都找不到。
求职大学生需注意,首先查看该职业介绍中心是否持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及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合法的中介机构在具备中介许可证的同时,通常会在显眼位置,如大厅等处,展示其营业执照。
这类骗子在面试学生成功后,往往促使学生加入公司的入职培训,并索要培训费用。他们中的一些人虽会提供培训,发放相关资料和光盘,但这些资料与考试内容并无关联。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进行培训,只是收取费用后做做样子。
招聘机构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时,严禁收取任何费用。合法企业通常提供岗前培训,这些培训要么免费,要么提供薪资补偿。此外,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培训活动、培训费用以及服务期限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
当前市面上存在众多非法倒卖个人资料的机构,它们为了搜集更多、更精确的数据,常常在网络上发布虚假的招聘广告,以此诱使求职者投递简历,进而获取求职者的个人资料。
求职者在浏览招聘信息并投递简历前,务必核实该公司的详细信息,以确认其真实性。此外,在简历中,个人信息部分应避免过于详细,例如通讯地址等,而应着重突出个人工作经历。
某些公司在面试过程中,以单位审核所需为由,擅自扣留应聘者的身份证、学位证书、毕业证书等个人重要文件。
防范提醒:无论是身份证,抑或是学位证、毕业证,用人单位均无权予以扣留。在参加面试,尤其是首次面试时,建议仅携带证件的副本。若招聘方要求出示原件,求职者应在展示后务必索回。证件仅用作招聘方确认求职者身份和成绩的依据,正规企业通常不会索要求职者的证件原件。
02
求职防骗指南
提升求职时的安全保障意识,需强化辨别就业风险的能力,并借助合法、合规、信誉良好的信息途径获取招聘资讯,坚决避免采取所谓的“求职捷径”。
请通过官方认可的求职途径,如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各高校的就业信息网站、国家提供的国聘平台,以及各地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活动等正规渠道来获取就业资讯。
学习并掌握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便运用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权益。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侵犯个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主动搜集并保存相关证据,并迅速向学校寻求帮助或向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求职是我们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保持理智的心态比急于求成更为关键。愿各位同学在实习与就业的旅程中,都能有所收获,满载而归。
文案:麦吾鲁旦·买买提吐尔逊
排版:太勇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