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冒充公检法等部门工作人员的诈骗套路及前期引流手段
英国大学的开学季即将来临,我国驻英国大使馆特别提醒即将赴英深造的学子们,务必提高警惕,防范电信诈骗的风险。
诈骗套路1 冒充公检法等部门工作人员诈骗
(一)前期引流
冒充“手机卡服务提供商或银行客户服务人员”:“您所持有的电话卡/银行卡涉嫌相关案件,请您予以协助调查。”
冒充“驻外使领馆职员”的人声称:“你面临签证问题,或者急需领取文件或包裹,必须协助警方进行侦查,若不配合,将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后果。”
冒充物流客服人员声称:“您的快递遭到海关查扣,原因是包裹中藏有违禁物品,包括毒品或大量银行卡,您需配合进行相关调查。”
骗子假扮成相关人员与受害者取得联系,声称受害者涉嫌洗钱、银行卡被牵涉或身份被盗用等问题,要求受害者协助调查,随后将电话转接到国内的所谓“公安机关”。
(二)威胁恐吓
电话被转接到所谓的“公安机关”后,那些诈骗分子便会化身为“假警察”,为了赢得受害者的信任,他们常常会将对话引导至特定的聊天平台(通常是境外的社交软件)。他们向受害者展示案件受理证明、通缉令、警官证等文件,有时还会穿上伪造的警服,在仿造的公安机关办案环境中与受害者进行视频对话。此外,他们还会要求受害者签署保密协议,并定期报告个人情况,以此来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操控。
(三)骗取钱财
以资金审查为借口,迫使受害者提供银行账户信息、密码以及验证码等关键数据,进而直接进行非法取款;亦或诱使受害者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并承诺在审查结束后将资金全额退还。
以虚假的取保候审申请文件为诱饵,迫使受害者支付高额的保证金,同时谎称若不支付将面临被拘留或被驱逐出境的后果,从而实施诈骗行为骗取财物。
识破骗局 1
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内部不进行电话转接操作。若有人自称是“驻外使领馆、手机卡运营商、银行”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并主动提出协助将电话转接到公检法等国家机关,那么这种行为应被视为诈骗。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等官方机构不会通过互联网向受害者发送诸如“通缉令”、“逮捕证”或“取保候审决定书”等法律文件。
(三)国家机关如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均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任何以协助调查为借口,要求将资金转入所谓“安全账户”以进行资金审查,或者索要高额取保候审金的行径,均为诈骗行为。
防骗提示 1
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主动取得联系,应立即与我国驻英国使领馆的相关部门进行确认。在我国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内部关于防骗论文,存在着一套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严格的保密规定,他们绝不会通过微信、QQ、Telegram等境外的通讯软件来发送逮捕令等法律文件,更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任何要求进行转账以核查资金的行为,都是典型的诈骗手段。
诈骗套路2 虚拟绑架类 诈骗
(一)诱导控制
骗子假扮成公安、检察院或法院的职员打电话给受害者,声称受害者涉嫌严重的违法行为,命令受害者“协助调查”,迫使受害者搬离住所,前往酒店或他国,同时要求受害者切断与家人及朋友的通讯,包括手机和微信等,并且还要求受害者亲自撰写一份关于个人情况的陈述书,定期报告行踪和个人状况,以此来实施精神上的操控。
(二)伪造绑架
诈骗分子诱使受害者拍摄被劫持的图像和影像资料。他们以受害者之前自行策划并上演“绑架戏码”以躲避调查为借口,要求受害者录制视频进行对比,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又或者,当受害者无法如数缴纳大额保证金时,诈骗分子便宣称要受害者制造出被绑架的假象,以此来向受害者家属索要钱财。声称受害者或其家长涉嫌重大罪行,一旦他们同意拍摄肖像或视频,协助所谓的“警方”执行隐秘任务,便有望获得从宽处理。
(三)骗取“赎金”
在受害者与外界失去联系的那段时间里,骗子会假扮成受害者的身份,联系其父母,谎称孩子遭遇了绑架,同时还会发送事先录制好的照片或视频来证实绑架的真实性,从而骗取大笔的赎金。
识破骗局 2
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公安机关绝不允许当事人签署所谓的“保密协议”,更不会强迫受害者虚构“绑架”事件进行表演。
公安机关坚持不通过网络进行案件处理,不采纳屏幕共享工具,更不会强制要求通过国外社交平台定期更新个人活动情况。
防骗提示 2
若接听到所谓“警方办案”“协助调查”等令人怀疑的电话,切勿轻信,应迅速通过正规途径联系中国驻英国使领馆关于防骗论文,亦或向就读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寻求帮助,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对于留学生家长而言,若接到声称子女被绑架的可疑电话,必须立即报警,切不可轻率进行转账或汇款操作。
诈骗套路3 虚假服务类诈骗
(一)前期引流
骗子冒充海外使领馆职员、房屋出租者或中介、教育机构员工等角色,通过社交软件、网站、搜索引擎等途径投放广告,宣称能够提供办理签证、租赁房屋、升学机会、论文代写等服务,以此吸引有相关需求的人群。
(二)获取信任
骗子们冒充身份,制作了假的资格证明、房产证明等文件,诱导受害者误以为他们能够协助升学、处理签证事宜或提供租房服务。
(三)实施诈骗
受害者支付了服务费用,却未获得应有的服务。当受害者试图与对方取得联系时,对方要么已经将其拉入黑名单,要么以其他借口继续诱使受害者进行转账操作。
识破骗局 3
骗子们往往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对于面对面交易,他们总是找各种借口予以拒绝,并且常常以支付中介费、服务费或签订合同等为由,故意拖延交付或不提供应有的服务。
防骗提示 3
务必挑选合法的购物和交易渠道,遇到价格异常低廉的商品时要格外小心。在租房时,应通过正规的中介机构进行,合同签订前需仔细核实中介的资质,并从线上线下两方面综合评估房东或中介的信誉和合法性。同时,通过房产登记机构核实房屋的产权归属和具体情况,以避免上当受骗。
诈骗套路4 虚假换汇类 诈骗
(一)前期引流
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等途径散布虚假信息,假扮成低价、合法、正规的幌子,宣称能够提供货币兑换服务。
(二)建立信任
骗子向受害者出示了伪造的正面评价图片、资质文件等假证据,通过先前的小额兑换成功,赢得受害者的信任,随后与受害者协商确定交易汇率,并敲定交易的具体方法。
(三)实施诈骗
骗子宣称已将兑换货币的资金存入受害者账户,并敦促受害者将待兑换的资金汇入指定账户。一旦受害者察觉并未真正收到转账,骗子就会发送伪造的银行汇款凭证、支票、转账明细等虚假支付证明,以跨行转账延误等借口进行搪塞,并催促受害者赶紧汇款,从而完成诈骗行为。
防骗提示 4
骗子常散布低价兑换货币的消息以诱骗受害者,一旦发现汇率与市场价相差悬殊,必须保持高度警觉。私下进行货币兑换存在较大风险,极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用作洗钱手段,进而引发法律上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