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2934字,阅读需15分钟
  • 177
  • 0

近段时间两例文玩流通领域诈骗案引发关注,涉及鉴定环节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13日 10:0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但艺术品经营中也存在制假售假、虚假鉴定、虚高评估、投机炒作等问题,艺术品电商、艺术品金融等新型业态亟待规范。此后,该公司背后的“大老板”香港某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有限公司又被曝光。据媒体报道,香港某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有限公司利用艺术品圈钱的骗局浮出水面。

近期,业内对文玩市场出现的两起诈骗事件表示高度关注,这些诈骗手段往往与艺术品鉴定过程紧密相关。

上海市公安局于3月下旬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自今年1月份开始,该局组织多警种协同作战,在3月17日成功摧毁了26个犯罪团伙所设立的35个窝点,此举在短时间内有效切断了文玩市场诈骗活动的犯罪网络。

警方透露,陕西的一对农民夫妻将一枚银元带到上海的一家文物拍卖行进行拍卖。通过电话沟通,他们得知这枚银元堪称“珍品”,且已有买家表示出购买意愿。在支付了600元的初步鉴定费用后,老夫妻获得了由一位自称故宫博物院鉴定师所出具的鉴定报告,该报告显示银元的价值高达200万元。之后,有个人自称为老板,向这对夫妇提出了180万元的收购报价,但条件是必须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然而,这次鉴定要求夫妻双方支付一万元鉴定费用。民警解释道,“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骗局,此次的鉴定结果必然是‘无价值’,因此交易无法达成”。

据调查,犯罪团伙雇佣社会上无业人员或外籍人士冒充收藏品购买者、文物鉴定专家、评估专家或竞拍者,策划虚假的展览和拍卖活动,通过一系列陷阱,最终骗取鉴定费、检测费、展览费以及拍卖费。

今年二月,苏州市公安局向公众发出警告,提醒大家注意一种新型的诈骗手段:一些文化艺术投资公司或艺术品经营平台,他们首先以代销文物为名,向客户收取保证金,随后以客户所购标的物为赝品为借口,将这笔保证金据为己有。

近期,文化部市场司的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艺术品市场近几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逐渐演变成为公众文化消费的核心领域之一。然而,在艺术品经营过程中,却频现伪造销售、虚假鉴定、过高估值以及投机炒作等现象。同时,艺术品电商平台、艺术品金融等新兴业态亟需得到有效的规范与调整。

真假难辨的艺术品

艺术品市场表面上看似货源充足,实则良莠不齐,作品质量好坏不一,对此,从事这一领域的人士要么有所耳闻,要么亲身感受过。然而,时至今日,又有谁能准确判断艺术品的真伪呢?

据相关报道,2011年,商人谢某因伪造金缕玉衣进行骗贷的事件在收藏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此案不仅是因为他利用伪造的玉衣骗取了巨额贷款,还涉及到了业内几位极具声望的鉴定专家,甚至包括了文物界的权威泰斗。这五位知名专家仅仅通过玻璃柜子对玉衣进行了一番观察,便出具了一份估价高达24亿元的鉴定证书。实际上,所谓的“金缕玉衣”并非真正的珍宝,而是由谢某找人用价格低廉的玉片拼接而成,最终被陈列在所谓的“博物馆”之中。

2012年1月2日,一幅被誉为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的书法杰作,在深圳以1.4亿元的天价成交。随后,上海博物馆书画部负责人单国霖主任指出,现世仅存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孤本,藏于上海博物馆,而深圳所售之作品疑似为赝品或仿制品。此言一出,立刻在收藏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2015年6月6日,某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中,一件名为宋代定窑白瓷“美人枕”的拍品以3.5亿港元的价格成交,佣金13%计入,最终成交额达到了3.955亿港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3.2亿元。据悉,这一成交价刷新了世界拍卖史上定窑作品的最高成交记录。

然而,不久之后,这件价值不菲的所谓“国宝”遭到了众多专家的质疑,被认定为伪造品,同时涉嫌进行自买自卖,操控市场交易。即便该瓷器附有检测机构出具的热释光检测报告艺术品产权交易骗局,众多专家仍将其视为虚假拍卖,甚至涉嫌拍卖假货。

据新闻报道,据悉,“美人枕”的竞拍者系广东一家文化艺术品公司。紧接着,这家公司背后的主要投资者,即香港一家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企业,也随即被公众所揭露。

艺术品产权信息登记中心_艺术品产权证_艺术品产权交易骗局

投资者们纷纷指出,香港一家名为国际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的公司涉嫌非法交易艺术品份额,且擅自冻结了投资者账户中的资金,金额高达10亿元以上,受影响的投资者人数众多。媒体揭露,这家公司通过艺术品进行的集资诈骗行为已暴露于众。

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手段诱骗投资者的手法屡见不鲜,2013年7月于香港成立的一家文化产权交易所,到了2014年1月便暴露出无法提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其负责人郑某最终携款近7亿元潜逃,导致该文化产权交易所及其网贷平台宣告破产。此后,采用相同模式的另一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亦如法炮制,完全复制了前者的模式。

自2009年起,文交所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被部分投资者视作股票交易的“艺术品份额化交易”模式迅速流行开来,与此同时,市场涌现了诸如价格剧烈波动、幕后操作、退市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持续加剧,愈演愈烈。

故此,在2011年11月18日,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宣布暂停艺术品类证券化交易的进行,导致众多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纷纷宣布停牌。

然而,此后文交所的乱象仍然在滋生。

自2013年某文交所推出邮币卡电子盘交易以来,众多中小投资者竞相涌入,将投资重心从股市转向邮票市场。然而,伴随着邮币卡价格的剧烈波动,这种艺术品的金融化模式亦引起了广泛质疑,其“狂热”现象背后隐藏着监管漏洞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中国艺术品金融领域的发展历程不过短短十数年。当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纷纷涌现之际,监管和法律方面的不足实则不足为奇。然而,这种市场的不成熟状态,很可能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长期制约,导致各种乱象层出不穷。

鉴定和估值是最大的障碍

面对的现实不容忽视,艺术品市场正逐步走向市场化、资产化以及国际化,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我国艺术品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愈发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黄隽教授在其撰写的《中国艺术品金融2015年度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首先,艺术品市场的层级存在错位现象。在一级市场中,画廊的作用在于挖掘和识别具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家,并与他们签订合约,引导他们的创作方向;而只有一级市场中的优质艺术品才有资格进入二级市场参与拍卖,拍卖活动主要面向高端消费者。一级市场的规模理应显著超过二级市场。

在中国,由于信用状况不佳,许多画廊对投入大量资金长期培养年轻艺术家持谨慎态度,同时,艺术家们往往急于求成,常常违背信用原则,绕过画廊自行出售作品。在我国的艺术品交易领域,拍卖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基础并不稳固。

其次,艺术品交易领域普遍缺少那些享有广泛信任的鉴定及估价机构。在艺术品投资、保险、抵押、典当、遗产继承以及财产分割等经济活动中,艺术品鉴定与评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鉴定与估价的问题艺术品产权交易骗局,恰恰是阻碍艺术品与金融业相结合的主要难题。

黄隽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之所以问题频发,一方面是因为鉴定专家们普遍缺乏职业操守,且过分追求利益,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风气,加之法制建设的不足,也是导致这一乱象的重要原因。

第三,艺术品领域内造假现象普遍。拍卖行中“虚假拍卖”与“拍卖虚假作品”现象频发,拍卖行与艺术家勾结,共同设局,人为制造高价记录。艺术品造假的成本相对较低,在丰厚利润的诱惑下,造假行为,尤其是对名家作品的造假,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业内人士指出,艺术品市场存在众多陷阱,监管方面存在不足,高额成交价屡见不鲜,这其中或许有人为炒作的因素。同时,拍卖成交后不支付款项的情况也相对常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