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1348字,阅读需7分钟
  • 69
  • 0

我省各高校新生参加防骗知识考试,是善意还是流于形式?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23日 13:04,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按照省公安厅部署,我省各高校新生要参加防骗知识考试。

依据省公安厅的安排,我省各高校的新生需参与防范诈骗知识的测评。在昨日,武汉纺织大学迎来了新生报到的日子,该校环境工程学院的新生们迎来了他们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即电信诈骗知识的测评。这场考试共有十道题目,均为选择题,新生们必须完成测试后方可进行入学手续的办理。(9月4日《楚天都市报》)

这无疑是既古怪又令人情绪复杂的入学考试。即便考上了大学,按照常规,学生本应凭借录取通知书等必要文件办理入学手续,然而学校却出人意料地增设了一道“防范诈骗知识”的考试关卡。我们对公安部门和学校对新生展现的善意深信不疑,然而,现实中电信诈骗的普遍存在,以及近期两名准大学生因学费被骗致死的悲剧,都警示着大学生们必须增强防骗意识。尽管如此,有两件事却让人不禁要指出,这或许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首先,这两起大学生受骗事件均发生在他们即将踏入大学校园之际;其次,诈骗者利用各种手段,在学生已准备好学费准备入学的关键时刻,对他们进行了精确的诈骗。即便新生们已顺利完成入学手续,电信诈骗的风险早已不复存在,即便未来遭遇此类诈骗,犯罪分子亦鲜少会重蹈覆辙,反而倾向于采用更具欺骗性的手段。他们甚至会将已得逞的诈骗手段当作“试题”,对新生进行所谓的“测试”,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实际影响都微乎其微。作者反而认为,公安或者政府相关部门理应对于那些高校在学生信息保护上实施必要的评估,确保学生的个人资料得到妥善保管,防止因信息泄露为犯罪分子提供精确诈骗的机会,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电信诈骗防范教育_大学生防骗知识考试_新生报到防骗新闻稿

其二,在现实社会中,电信诈骗活动既泛滥又广泛存在。因此,警方需秉持对群众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执行“有案必立、有立必破”的方针。他们应充分利用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对电信诈骗进行更为严厉和全面的依法打击,从而有效遏制其频繁发生和蔓延的趋势。不是仅仅以消极的态度向公众警示防范诈骗,甚至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新生报到防骗新闻稿,使得每位大学生都变成了“防骗达人”。这些防骗技巧根本无法跟上诈骗手段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警方对社会的防骗提示,实际上在无形中推动了电信诈骗手段的持续演变和升级,甚至使得防范变得愈发困难。从防骗考试中,我们发现新生中有三成未能通过,这一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纯真程度。鉴于此,政府、警方和学校肩负着保护这些思想单纯学生的重任,而非教导他们如何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我们不应将政府、警方和学校应尽的职责义务转嫁给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这样的做法对他们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未来建设毫无益处。

客观而言,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确实反映了社会的开放与进步新生报到防骗新闻稿,然而,社会矛盾相当复杂,特别是在电信诈骗问题上,其发生频率之高,甚至出现了“公司化”和“集团化”的倾向,此外,社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现象也日益严重。在社会大众、大学生群体乃至人民警察中,无人能够独揽“防骗专家”之称。在倡导“全民防骗”的时代背景下,大家更向往一个“天下无骗”的理想世界。然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电信诈骗犯罪,以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正是警方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承担的职责所在。大学新生防骗知识的考试结果,对于他们今后面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能力并无实际影响,反而可能导致原本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变得世故,这样的变化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而言,无疑是弊大于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