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案例 正文
  • 本文约2248字,阅读需11分钟
  • 112
  • 0

内蒙古达拉特旗法院宣判!百人远程诊病团伙诈骗超千万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4月30日 13:06,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记者采访了办案人员,揭开这个百人团伙的诈骗“套路”。该诈骗团伙以公司为包装,该团伙还购买“订单系统”,以方便成员查看受害人信息、诈骗进展及已骗金额,进行“流水线式”诈骗。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公安局近期侦破的一起案件中,诈骗团伙就非法购买了近100万条患者个人信息用于诈骗。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人民法院进行了宣判,一个“远程诊病”团伙由此浮出水面,该团伙成员超过百人,他们紧盯男科疾病、妇科疾病患者的“难言之隐”,在全国实施“远程诊病卖药”诈骗 。

(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正文共:1861 字

阅读时间: 5 分钟

题图:资料配图

据可查的受害人就接近9000人,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元。记者对办案人员进行了采访,从而揭开了这个百人团伙的诈骗“套路”。

“骗子公司”开在繁华地段,每天资金流水多达上百万元

2016年3月,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有个群众叫杨某,他正在玩微信,无意间看到一则男科疾病广告,点击后弹出的产品疗效让他特别心动,于是他留下了联系方式,想要购买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康伴益生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区域内十分热闹,几十名业务员在各自工位上,手里拿着电话,不停地说着。有一名业务员在电脑上看到了杨某留下的号码,马上就拨打了过去,以“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向杨某进行“详细问诊”。

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戚瑞称,有一家公司,其位于武汉市区繁华地段的一座写字楼内,公然实施诈骗武汉新华电脑骗局,该公司创建了多个微信公众号和QQ群 ,假冒医务工作者 ,主要推销治疗男科、妇科疾病的产品 。

杨某打了这通十几分钟的电话,期间“工作人员”为他“分析病情”,不断强调他们的产品“有奇效”,还举出多个“成功案例”,杨某信以为真,进而购买了产品。

杨某收到产品后不久,陆续又收到“专科医生”“资深专家”等各类人的“回访”电话,这些人推销“更对症、更有效”的产品,杨某累计花费3.5万元。

最后一次汇款之后,杨某长时间没有收到产品,这才发觉自己被骗了。他犹豫了很久,在2016年7月6日终于下定决心去报案。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反电诈中队中队长杨隽飞表示,被这个团伙骗过的人在全国都有,然而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报案,所以这个团伙变得越发肆无忌惮,业务规模也越来越大。(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办案民警对该公司业务往来展开调查,发现该公司每天资金流量最多的时候能达到上百万元,经过初步估计,其涉案总金额超过了一亿元。

2016年11月2日收网,民警在电脑中找到当年6月以后的部分数据,之前的已被销毁,此期间受害人达8945人,可查证的涉案金额逾1000万元。

起底诈骗团伙的“三大套路”

该诈骗团伙以公司为包装,

武汉新华电脑骗局_武汉新华电脑培训学校_武汉新华电脑专修学院

诈骗流程清晰、成员分工明确。

套路一

紧盯难以启齿的隐私问题,虚构神奇的治疗效果。达拉特旗公安局刑侦大队反电诈中队指导员郭索和表示,该团伙将目标瞄准男科、妇科疾病患者,利用了他们在病急时盲目寻求医治以及发觉被骗后因难为情而不愿报案的心理。

在广告文本里,他们虚构了“功效”,并且夸大其词,还特意成立了“推广部”,与网站进行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内容,以此来扩大“撒网”的范围。据估算,该团伙有30%的支出是用在“推广”方面。

套路二

先进行培训,之后才允许上岗,其骗术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团伙头目陈某用高薪招募来多名自称“经验丰富”的骨干,对新招来的业务员开展“培训”,只有“合格”的业务员才能够上岗 。

记者在一份一万五千字的“话术单”中看到,里面标注了诋毁其他药品“治标不治本、费钱不治病”的“忠告”,还标注了诈骗对象常提问题的多版本“标准答案”。实施诈骗时,业务员只需照着念就行。面对这样“专业”的解答,很多人对给出解答者的“专业”身份深信不疑。

套路三

民警在一台电脑里发现了一个名为“客服一部优秀录音”的文件夹,杨隽飞称,该团伙会定期评选“优秀录音”,还会进行点评,目的是借此提高“演技”,这如同流水作业般上演着“骗中骗”,甚至在点评录音时都会提及“演技” 。

该团伙还购置“订单系统”,借此方便成员查看受害人信息,了解诈骗进展以及已骗得的金额,进而开展“流水线式”诈骗。当有人购买产品后反馈“没有效果”时,业务员会先“表示惊讶”,以此稳住受害人,接着通过系统把受害人信息流转至公司“增值部”,随后由“资深专家”接手。“资深专家”会依据“话术单”,凭借各种理由推销更昂贵的产品,持续实施二次或多次诈骗 。

患者成为诈骗团伙“唐僧肉”,远程诊病卖药切勿轻信

该团伙有微信推广平台,此平台每天都会新增许多“粉丝”,团伙中的每个业务员每天平均拨打电话达上百次,他们依靠“广种薄收”的方式来获取巨额钱财。

记者经过梳理后发现,当前各类疾病患者已然成了诈骗团伙眼中的“唐僧肉”,诈骗团伙利用患者迫切渴望早日康复的心理,肆意进行诈骗,这类案件通常具备以下特点。(本文转自防骗大数据:FPData)

患者信息成为“热销产品”。

在一些案件当中,患者诊疗时留下的个人信息,成为了“黑市”上公开叫卖的“热销产品”。患者网购保健品时留下的个人信息,同样成为了“黑市”上公开叫卖的“热销产品”。在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公安局近期侦破的一起案件里,有一个诈骗团伙,他们非法购买了将近100万条患者个人信息,目的是用于诈骗 。

廉价保健品成为“诈骗工具”。

戚瑞称,该团伙售卖的“特效药”有几十种,每盒成本只有几十元,经过“包装”后武汉新华电脑骗局,售价最低是进价的6倍,最高达到30倍,这些保健品大多标识不全,外包装文字内容突出“特效”,极具迷惑性 。

办案民警提醒,网上宣称有“神奇疗效”,还推荐购买相关产品,接着以各种理由要求多次转账汇款的,基本上都是骗局。广大患者要提高警觉,防止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内容来源为防骗大数据(FPData),综合了新华网与中国新闻网,特此鸣谢!

编辑校对:白茂生、花魁、不知火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