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3204字,阅读需16分钟
  • 173
  • 0

高考成绩公布后骗子猖獗!典型骗局梳理及防骗指南请查收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9日 09:0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本报记者采写梳理了几类典型骗局,希望这份防骗指南能给考生及家长提个醒儿。收取相关费用,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报名时候才会有的,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就要交钱,肯定是骗人的。团伙往往通过QQ联系、专挑高考学生下手,谎称可以更改高考分数,并要求先付费。

高考分数揭晓后,考生们面临填报志愿的抉择,若成绩不尽如人意,是否还有机会“补救”?此外,是否考虑兼职赚取一些零花钱?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成绩正在陆续公布,喜悦与忧愁并存。每年这个时候,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加紧“忙碌”。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梳理出几类常见的骗局,旨在为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份防骗参考。

找关系?

“分不够钱来凑”诈骗多人

负责宣传的人员,有专人处理学籍、毕业证等事务,还有冒充教育部门领导的,……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的一起案件资料中,一个犯罪团伙的多个成员均因犯诈骗罪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该犯罪团伙持续多年向公众宣扬,声称只需支付一定费用,便可打通关系,帮助高考失利者进入北京等地的高校就读,并保证“毕业时将发放与全日制学生相同的正规毕业证书”。他们利用此手段,先后骗取了多名受害者,金额从4万元至30万元不等。特别是,该团伙成员各司其职,一部分人专注于在社会上广为宣传,以吸引生源;另一部分人则伪造了多所高校以及教育部规划司和学生司的公章,还有一系列相关文件;更有甚者,有人冒充教育部副部长;还有专人负责处理学籍、毕业证书等事宜,另外一些人则负责将学生安排到不同院校旁听或住宿……

考生与家长察觉情况异常,该团伙却继续拖延并谎称“正与学校沟通协商。”然而,随着学生和家长发现缺乏录取通知、开学后课程安排不规范、无法进行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等问题暴露,真相大白。被捕后,团伙成员亦供认不讳:“我们无权招收高考失利者就读大学,国家亦禁止我们收取费用为落榜生办理学籍。”

说法:录取前要钱都不可靠

冉盈志主任指出,许多人之所以迷信“有关系”、“关系硬”,实则是因为他们对高考录取的具体流程缺乏深入了解。高考招生录取遵循着一套严谨的程序,例如,在平行志愿投档环节,是按照分数高低来优先排序的,那些分数未达标的考生,自然无法被投档。尽管“阳光高考”已推行多年,但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花费金钱来走捷径,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冉盈志向考生及家长指出,防范诈骗的秘诀在于,在录取阶段,若遇到任何要求或索要金钱的行为,那无疑就是骗局。正规的高等学府绝不可能在报名之前向考生索要费用。通常,费用的收取是在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并办理报名手续时进行的。如果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就被要求支付费用,那么这无疑是一场骗局。冉盈志指出,所谓的“事情未成不付酬,事情办成后付酬”实则是一种陷阱,它一步步引诱考生及其家长陷入骗局。他认为,任何一所高校的招生录取过程都是集体行动,并非由个别人员就能操控。

内部指标?

一人扮演多角骗取钱财

以获取所谓的“内部名额”为诱因关于防骗论文,他们吸引了那些高考分数未达标的考生,并向家长保证“前期无需付费,成功后再行支付”。然而,这种看似可靠的“操作”最终被证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中国裁判文书网在2018年7月公布的一份诈骗罪刑事判决书中,揭示了近年来一些所谓的“内部名额”、“内部指标”、“内招补录”等典型骗局的常见手段。

2016年5月,张某向谈某咨询有关高考招生的情况,谈某当时提及他在省电视台的叔叔能够掌握“内部信息”。然而,谈某实际上是在欺骗张某,他真正的意图是让张某去联系某大学的校长助理“莎莎”。于是,谈某指导张某添加了莎莎的微信,随后他们便开始了私下沟通。然而揭开谜底后,众人无不惊讶——谁能料到,谈某一人竟然同时扮演了南京某大学校长助理“莎莎”、省电视台主持人等多个角色。他通过三个不同的微信号与张某沟通,逐步赢得了张某的信任。随后,他以所谓的“打点费”、“试卷费”等名义,先后骗取了张某共计28万余元人民币。

张某在多次与谈某取得联系之后,逐步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于是决定向警方报案。结果,谈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三个月,同时还需缴纳罚金四万元人民币。

说法:没人能突破政策“操作”录取

在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明确指出,招生过程中绝不存在“内部指标”或“内部名额”的说法,任何个人都无权违反教育部的政策规定来干预招生录取。他们强调,高校的招生录取完全依照教育部制定的标准,由各省级招生办公室根据考生的成绩和填报的志愿进行投档,而高校则严格按照自身的招生简章,依据考生的成绩和所报专业进行录取。

负责人指出,高考成绩公布后,家长和考生需通过各高校官方招生网站或微信平台提供的咨询途径进行咨询。同时,还可以借助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渠道来获取高校招生信息,并按照规定程序提交高考志愿。切勿轻信某些组织或个人所鼓吹的“内部名额”、“内部录取”、“计划外名额”、“委托录取”、“提前录取”、“补录”以及“缴费确保录取”等说法。

高薪兼职?

赚来的只是“虚拟钱”

防骗论文1000字_发论文防骗_关于防骗论文

回想起过往,王彬茹深感当初不该轻信网络上的兼职信息,尤其是那些以高收入为诱饵的刷单、撰写好评、担任打字员等活动。这位大一学生透露,去年高考结束后,她听从了高中同学的推荐,加入了一个网络聊天群,并支付了98元的“会费”,开始尝试网络兼职。然而,她很快便意识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

王彬茹提到,起初群里会频繁出现各种“任务单”。只要缴纳了最低98元的“会员费”,便能在群里参与“抢任务”。这些任务包括注册新软件、浏览指定内容,或是在特定商品下留下评价,甚至直接下单,商家会寄来一个空盒子。每个任务的费用不一,通常在几元人民币左右。不同层级的“会费”标准,不仅决定了群内身份标识的差别,还赋予参与者不同的权益和职责。若缴纳298元的“会费”关于防骗论文,便有机会晋升为“主持人”,这不仅意味着能吸引更多成员加入,还能接受更多所谓的“任务”。

执行任务期间,需要下载并注册若干应用程序,一旦完成指定任务,相应的报酬便会自动存入,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王彬茹逐渐意识到,她所赚取的款项实际上都存储在各个应用程序中,根本无法提取。

说法:首先要辨别主体和签合同

暑期找兼职,务必先弄清楚雇佣你的主体是谁,以及与谁签订合同等事宜。所谓的某些平台和网站,常常并非合法的民事主体。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主任卫爱民提醒大家,许多学生之所以受骗,往往是因为雇佣主体不明确或资质不合格,未进行工商注册。考生和家长需提高警惕,辨别真伪。此外,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兼职,都应签订合同,并确保合同上加盖公章和签署姓名。同时,务必充分利用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确保将维护自身权益的条款明确写入,诸如工作职责、工作地点、薪资支付等方面。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在本地进行兼职工作。

家长需协助孩子进行初步评估,确保兼职活动是否合法、值得信赖且安全。一旦遭遇欺诈或报酬无法获得,卫爱民建议立即采取行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若工作内容与宣传不符,应毫不犹豫地辞去职务;若合法却未支付报酬,应向所在地的劳动监察机构举报;若涉嫌违法或犯罪,则需迅速向公安机关报告。

识“骗”

1.虚假查分网址

不法分子通常利用短信传播虚假的查分网站。他们诱使考生输入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手机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在内的个人信息。收集到这些信息后,他们要么将考生的资料记录下来进行贩卖,要么利用这些信息实施精确的电信诈骗。

2.通知书提前到

一些成人教育机构和高等自学考试等类似的教育组织,在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会提前通过邮寄方式发放录取通知,此举可能扰乱考生的判断,导致他们误入歧途,甚至可能错过普通高等学校的统一招生录取机会。

3.谎称可改分数

犯罪团伙常利用QQ进行联络,专门针对高考生实施诈骗,谎称能够调整高考成绩,同时索要预付款。这些骗子提供的“改分”服务价格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一旦考生支付完毕,他们往往立即被诈骗者拉入黑名单。

4.低分“跳档”

每年分数公布之后至正式招生阶段,网络上总有人宣称能帮助未达一本线分数的考生被一本院校录取,以及未达本科线分数的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此类操作通常伴随着所谓的“打点”费用。然而,这种低分“跳档”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欺诈行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