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3491字,阅读需17分钟
  • 161
  • 0

开学季骗子花招百出盯上学生群体,盘点常见骗局及原因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9日 10:05,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近日,记者根据真实案例盘点了近年来开学季常见的骗局,如冒充熟人诈骗、网购诈骗、推销诈骗、兼职诈骗、校园贷诈骗、助学金诈骗等,推出开学季“防骗宝典”。骗子冒充子女或者学校老师,以培训、急病为由行骗。此时的骗子也会乘机而入,冒充学生向家长发送短信索要学习资料费、培训费。

新学期伊始,不法分子便开始活跃起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刚离开家庭、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使出各种手段进行欺诈。

学生群体为何常被骗子锁定?据警方分析,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们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较为单纯,缺乏识别真伪的能力。骗子们有的借助学生的同情心,有的伪装成热心助人的形象,使得同学们轻易相信了他们的谎言。此外,部分人过于自信,因而疏于防范,最终不幸落入骗局。

此外,学生们一旦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行支配的财务,例如,当他们刚开始大学生涯时,面对首次领到厚重的学费和生活费,心中充满了各种想法关于防骗论文,这也给了不少骗子可乘之机。与此同时,那些对金钱使用缺乏概念、消费无度的同学,也更容易成为骗子的猎物。

近期,记者依托实际案例,梳理了开学期间频繁出现的各类欺诈手段,包括假扮熟人的诈骗、网络购物诈骗、推销产品诈骗、兼职工作诈骗、校园贷款诈骗以及助学金诈骗等,并为此编制了“防骗指南”。

冒充熟人诈骗

骗子冒充子女或者学校老师,以培训、急病为由行骗。

案例:

例如,某些家长接收到的欺诈短信内容如下:“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此刻正在课堂中,无法接听电话。不过,关于学校的学习事宜,我有紧急情况需要与你们沟通。我校与市教委共同邀请了某知名大学的教授来我校授课,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奥数理论、论文写作以及物理研讨等。我非常想参加这些课程,不知你们是否支持我的决定?相关费用共计18600元……请将款项汇入学校指定的专用收费账户:××银行……”

骗局揭秘:

开学初期,学校会指示家长准备各种学习资源,而辅导班亦在此期间收取额外辅导费用。这时,不法分子便会趁机混入,假扮学生向家长发送短信索要学习资料费和培训费。渴望孩子成才的家长们,在看到孩子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班时,虽然内心欣喜,却往往放松了警惕。一旦他们与短信中的电话号码取得联系,就可能陷入骗子的陷阱,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转账汇款,最终上当受骗。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常见的“孩子受伤”的欺诈手段。不法分子会假扮成教师或医生的身份,给家长打电话,用焦急的语气告诉家长,孩子在校园中遭遇了不幸。

反诈提醒:

家长若收到信息称孩子受伤正在治疗并需汇款,或是其他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的情形,务必经过多方面核实情况,确认无误后再进行转账。尤其是收到自称是孩子“班主任”或“校讯通”发来的含有网页链接的短信时,要提高警惕,谨防陷入钓鱼网站陷阱。

校园贷诈骗

校园贷这类贷款服务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然而,由于外部监管存在不足,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加之部分学生诚信观念和信贷意识较为薄弱,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

案例:

今年五月,从化警方陆续收到了两起报案,案情涉及有人因帮助他人提升业绩或赚取佣金而申请网络贷款,结果被骗。犯罪分子声称他们在某网贷平台任职或有合作关系,需要提升业绩,或者承诺由他们本人定期归还本金和利息,并支付每笔贷款一定的佣金,以此诱使在校大学生协助办理贷款。骗子在实施这种诈骗手段的最终阶段,会盗取网贷平台发放的贷款资金后逃之夭夭,而那些尚未归还的债务,则需由借款人自行承担。

骗局揭秘:

不法分子常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薄弱的弱点,以“提升业绩”等理由或以返还佣金为诱饵进行“刷单”,从而窃取个人信息。他们起初快速返还款项以消除受害者的警惕,但最终却以各种借口拒绝归还借款,甚至威逼受害者继续参与诈骗活动。

反诈提醒:

青年学子需客观审视自身经济状况,切勿依赖信用贷款来满足不必要的消费需求,应广泛了解借贷消费及金融风险的相关知识,维护个人信用,避免留下不良信用记录;此外,应谨慎勿将身份证件借与他人使用,避免轻易成为他人贷款的担保人,尤其要小心勿泄露个人及家人的隐私信息,以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推销诈骗

防骗论文1000字_防诈骗论文两千字_关于防骗论文

新入学的学生们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推销活动,有时甚至有不法分子试图混入宿舍,他们冒充学生或声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利用学生们对商品辨识能力不足以及贪图便宜的心理,通过推销手段骗取学生的财物。

有人登门推销电话卡,声称可以“充值200元赠送200元话费”。一旦你支付了款项,便会迅速收到一条来自伪基站的“400元充值成功”的短信。接着,骗子还会贴心地建议你赶紧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然而,实际上电话卡中只有事先充入的几元甚至几分钱话费。在你兴奋地与父母通话完毕后,骗子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几日之后,你的电话便因欠费而停机了。

冒充学长学姐、老乡身份与新生拉关系,推销电话卡、辅导教材、不明品牌的化妆品、介绍兼职工作、推荐补习班等,打着“打折”“团购”的旗号上门进行诈骗,非法获取学生财物。

务必警惕销售人员,切勿贪图小利,最理想的做法是前往信誉良好的商场或超市选购商品。

奖助学金诈骗

骗子假扮成资助人员,他们以分发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理由,诱使学生及家长陷入骗局。

2016年8月,柯女士意外地接到了一通未知的来电,对方声称要她领取儿子自入学以来累积的2700元“伙食补贴”,但前提是要核对她的银行账户余额。遵照来电者的指示,柯女士在ATM机上完成了操作,然而她未曾料到,这一行为竟然导致她的账户被盗走了12万元。在实施诈骗的过程中,骗子不止一次地将电话转接,他们通过假扮成“第三方”的身份,对诈骗信息进行了所谓的“核实”,这一行为成功骗取了柯女士的信任。

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了学生的个人资料,随后通过电话详尽地告知了学生的姓名、就读学校等详细信息,假扮成教育局或财政局等政府部门的职员,告知学生可以申领补助金或助学金。接着,他们通过电话诱导学生或其家长前往ATM机进行操作,将卡内资金悉数转入他们提供的非法银行账户。类似的事件,如山东徐玉玉的悲剧,便是这种诈骗手段造成的。

在ATM机上操作时,若接到陌生来电,务必警惕,这很可能是诈骗电话。对于有关奖学金、助学金等事宜关于防骗论文,一定要通过学校的官方渠道进行信息核实,切勿因小利而失大义。

网络兼职诈骗

一些新生在入学前会萌生在课余时间寻找兼职的念头,不法分子便趁机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渠道,散布虚假的兼职招聘信息,诱使学生支付一定金额的押金和保证金。

去年二月,一名来自某师范学院的学子廖某某向公安机关进行了举报,他在家中上网时,通过某某同城网站寻找兼职机会,随后添加了一位QQ好友。这位QQ好友指示他在网络上进行网络商城的信誉和销量刷单活动,承诺在刷单完成后退还佣金及本金。小廖爽快地答应了,按照对方的要求,他先后投入了3000多元去刷了10个订单,然而对方并未如约归还他的本金和佣金,这时小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于是选择了报警。

骗子首先在求职网站上发布“网店刷信誉、招聘兼职”等虚假招聘信息,待事主对其产生信任,便以帮助商家刷商品信誉为由,诱使事主购买商品。当事主登录骗子提供的虚假网站,并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购买网站内商品时,骗子便迅速将事主拉黑,消失得无影无踪。

网络刷单属非法行为,市民大众,尤其是学生朋友们,需加强法律观念,切勿冒险违法。遇到那些声称只需“宅在家中、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获得收入”的招聘信息,务必保持警觉,这很可能就是骗子布下的陷阱。须知,赚钱并非易事,切勿因贪图便捷或小利而陷入困境。

网购交易诈骗

开学之际,各类学习与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增加,学生群体成为网络购物的主要力量。在市反诈中心接收的开学季相关电信网络诈骗报警中,网络购物交易类诈骗案件的数量位居前列。

今年四月,周先生向警方报案,表示接到一个自称是某某快递的来电。对方告诉他,他网购的快递在运输过程中不慎丢失,并主动提出帮他办理“退款”手续。周先生没有多想,便按照所谓的“快递客服”的指引,使用支付宝扫描了对方发送的“二维码”。然而,紧接着他发现自己支付宝账户中的10000元资金不翼而飞,被不明身份的人盗走。

不法分子窃取了网购订单资料,冒充“虚假客服”主动与消费者取得联系,并以各种借口诱使消费者依照“客服”的指示扫描“二维码”进行“退款”或“赔偿”等操作。原来那些所谓的“假客服”发送的“二维码”实际上连接的是骗子精心设计的“操作平台”,当买家在“退款界面”输入所有个人信息时,骗子能够在幕后实时获取这些信息,进而对买家的个人账户和银行账户进行盗刷、消费和转账等非法操作。

若“客服”主动拨打电话,索要协助处理“退款”或“理赔”事宜,务必保持警觉。您可以通过网购平台直接与商家沟通,确认相关信息。若察觉到支付宝、微信账户或银行卡中的资金被不明原因划走,应立即修改密码。同时,及时联系支付宝、微信和银行客服说明情况,并按照官方客服的指导对账户安全进行相应的处理。此外,不要忘记拨打110报警电话。(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