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即将成为大学生,防骗攻略和案例请认真看
开学季将至,你或许内心充满期待,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你将踏入大学的校园,开启全新的学习生活。
曾经对别人的生活充满向往,如今终于迎来了亲自感受的时刻,心中是否充满了迫不及待想要体验大学生活新奇的激动呢?!
然而,尽管我们满怀喜悦踏入大学校园,仍需保持警惕,尤其是防范诈骗,因为骗子极其狡猾,且无处不在。为此,我们特意为大家汇编了防范诈骗的策略与实例,希望大家务必仔细阅读。
首要之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务必将你所负责导师的联系方式告知你的家人,这样在紧急状况下,你的安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如今,手机使用极为便捷,切莫因自己已长大成人而觉得告知父母导师电话显得过于矫情。实际上,许多同学之所以上当受骗,往往是因为骗子利用了你家长和老师之间不明确联系方式的机会。
第二点,务必牢记,天上是不会掉下免费的蛋糕的,若遇到不劳而获的诱惑,那往往隐藏着诱饵,我们很容易不知不觉地陷入他人精心布置的陷阱。因此,在保持警觉的同时,我们还需铭记“莫贪小利”。
第三,面对问题要冷静应对,第一时间向老师寻求帮助。有些同学认为打扰老师是不好的,但若自己陷入困境,那对老师的麻烦反而更大。记住,当你犹豫不决或陷入无法解决的困境时,请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老师,老师会立即给予你支持。
防盗:
1、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抽屉、橱柜等要上锁。
2、钥匙不轻易借人,养成随手锁门关窗的习惯。
存款证明和信用卡信息应进行加密处理,同时建议不要将它们与身份证件放在一起,一旦遗失,应立即进行挂失操作。
4、遵守宿舍管理规定,不留宿外来人员。
5、在公共场所,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6、发现可疑人员时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可通知老师或保卫处。
防骗:
1、借招工报名或举办活动为由,收缴报名费,后携款逃之天天。
迎合其喜好,利用介绍职位、选购优惠商品等手段作为诱饵,企图进行诈骗。
3、假借推销商品,以假钞骗真钞,或以次充好骗取钱财。
利用朋友的托辞、同窗或同乡间的情谊,混入学生宿舍,趁机窃取贵重财物。
5、假借销货,在马路两旁的摊点买东西,一定要加强提防。
6、故意制造碰撞事端,借机勒索钱物。
7、在乘车旅途中,与人攀谈中要注意保密个人信息。
8、利用学生的善良、同情,以寻求帮助为名,达到诈骗的目的。
以借用银行卡帮助家人汇款为借口,骗取了卡号和密码,进而提取了卡内资金。
以学生在校园内遭遇意外、患病需住院治疗等理由,对家长进行经济诈骗。
假扮成学校的教师或职员身份,以收取体检费用、书籍费用等为由进行欺诈活动。
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1:推销人员真钞换假币
2014年,有个男子冒充校友,声称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带着一袋生活用品来到学校宿舍进行推销。小王心想,既然是校友,便深信不疑,于是爽快地掏出100元购买物品。骗子接过钱后,随手放入包中,紧接着又迅速从包里取出,对小王说:“我这里没有零钱,你还是给我找零吧。”小王完全没有料到,他手中的那一百元钱竟然变成了假币,随后他又用找零的钱给了对方。
案例2:推销的学生用具的陷阱
2014年,有两位男士冒充某公司推销员,手持一袋文具来到学生宿舍进行推销。新生小李等人看到他们胸前的工作证,便放松了警惕。接着,这两名男子展示出相册、钢笔、镜框、圆珠笔、毛笔等众多物品,并以每件五毛钱的价格出售。小李觉得这样的购买方式非常划算,于是毫不犹豫地用1600元钱将骗子手中的文具全部买下。小李发现装在袋子里的笔无法正常书写,于是立即向学校的保卫部门报了警,然而,那两个骗子早已溜之大吉。
案例3:谎称学生遇意外骗家长汇款
2012年,新生你抵达大学办理入学手续之际,你收到了一条短信,告知手机网络正在进行升级,建议你关闭手机两小时后再重新开启。就在这时,小陈的父亲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小陈的老师,声称小陈在开学期间外出购置生活用品时不幸遭遇了交通事故,目前伤情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并要求小陈的父亲立刻将6000元人民币汇入指定账户。小陈的家人尝试拨打他的手机却始终无法接通,心中焦虑万分,于是决定通过汇款的方式联系。不久之后,当家人再次拨打电话时,小陈终于接听了电话,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骗。
案例4:借东西给别人时须留个心眼
2013年,新生小张在校园北门附近闲逛时,碰见了一名面露焦急之色的青年。那青年衣着朴素,并无恶意,似乎正遭遇困境。他自称是来江门游玩的,不幸的是,他的钱包和手机被盗。他向小张求助,希望能借用手机一用。小张热心肠,立刻将手机借给了他。那青年接过手机后,转身打了几分钟的电话,随后关机将手机归还给小张,并连声道谢。小张手一拿到手机便匆匆揣入裤兜。待他重返校园,方察觉自己的手机已被调了包。
案例5:热情推销英语辅导报
2014级的新生小刘正在宿舍打扫卫生,这时大学生防盗防骗案例分析,一名女生假扮成新生学长前来推销英语报纸。她竭力劝导小刘认真学习英语,声称只要订阅这份报纸,就能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她还提到,其他班级的同学都纷纷订阅了,小刘心想,既然自己也想学好英语,而这份报纸又如此优秀,价格也仅200元,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付了钱。最终,是在辅导员的提示下才意识到这是一场骗局,然而那位所谓的“学长”却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案例6:短信设下的诈骗圈套
2014届新生小刚,在手机上浏览了《中国好声音》节目,并加入了一个贴吧的讨论。不久后,他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大致是告知他获得了该节目中场外观众二等奖,奖品为一台笔记本电脑。小刚随后访问了短信中提到的网站,并拨打了网站上公布的客服电话,深信了活动的真实性。随后,他被要求支付500元作为保险金以及1500元作为个人所得税。小刚在被告知需要支付费用以安装无线网卡后,这才恍然大悟自己上当受骗,于是立刻向警方报案。
案例7:退学费的温柔陷阱
2013级新生小花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为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对方声称市里出台了新的政策,旨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到可以退还2013年市籍大学新生的部分中小学学费。小花对此深信不疑,未经深思熟虑,便按照对方的指示在电脑上登录了退费系统进行操作。然而,最终她的中级银行卡上原本的2000元钱却被骗子通过网络手段盗走。
案例8:冒充警察查案骗钱
2012年,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小锋在宿舍内接到了一通电话大学生防盗防骗案例分析,来电者自称是南京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对方告知小锋,他涉嫌南京发生的一起重大银行卡诈骗案件,并请求小锋予以协助调查。小锋随后上网查询了该电话号码,结果证实这确实是南京公安局的官方电话。小锋被这情况吓得心惊胆战,这时那位热心的“民警”趁机给小锋出主意,称证明自己清白的方法很简单,只需将所有银行卡里的钱都汇入南京公安局指定的内部账户进行资金对比,一旦比对完成,南京公安局便会将钱悉数退还,于是小锋便将3000多元全部汇出。然而,事后小锋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案例9:“我是你领导”电话诈骗
2014年,新生小欧接到了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学院的某位领导,并告知小欧要记下这个电话号码。当天下午,电话再次响起,对方要求小欧第二天上午九点前往办公室。次日8点半刚过,电话再次响起,对方表示自己正在与学院老师开会,让小欧在门外稍等。半小时后,对方再次来电,语气放低,表示他打算给上级领导送上一个红包,但此时正忙于会议,不便亲自处理,便询问小欧是否可以代劳。此行由学院领导所托,是对小欧的信任体现,小欧便应允了此事。小欧取完钱后,电话再次响起,对方表示直接以红包形式给领导转账会有不良影响,建议小欧通过银行卡将款项转入领导的账户。小欧并未意识到有任何不妥,便按照指示操作了转账。后来,小欧回到学院办公室向辅导员老师咨询,这才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
案例10:贪小便宜吃大亏
2013届的新生小林,孤身一人站在学校周边的网吧门前,这时,一位戴着帽子的男子,肩上挎着一个装满电脑的背包,悄无声息地走向小林。他神秘兮兮地告诉小林,自己手里有一台走私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售价只需1800元,功能全面,非常适合用来玩网络游戏。男子一边说,一边拉着小林躲进了一个隐蔽的角落,现场演示给小林看。看到这里,内心蠢蠢欲动的小林,越看越觉得这台电脑以1800元的价格购买非常划算。回到宿舍,小林迅速打开电脑包,接连好网线和电源,然而电脑却无法启动。随后,他拆开电脑,发现里面不过是些焊接的铁块,不禁心生懊悔。
案例11: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2013届新生小陆在网络上开设了一个社交平台账户,紧接着的第二天,他收到了一条来自社交网站的短信。短信内容提到,该公司联合移动运营商举办了一场面向会员的大型回馈活动。在此次抽奖活动中,小陆的幸运手机号码荣获二等奖,奖品为1.5万元人民币的现金。短信中还催促小陆尽快与指定电话号码取得联系。小陆急忙抓起电话拨通,对方指示他需登录特定网站完成注册,并需填写银行卡、身份证及手机号等个人信息。结果,糊里糊涂的小陆被骗走了2000多元,这才察觉出了异常。
案例12:一场等不到的聚会
2014级的新生小聂,入学不久便有一位自称姓冯的校友来到他的宿舍,留下了小聂的联系方式。这位校友表示,他打算近期组织一次同乡聚会,他认为小聂性格良好,适合担任活动的策划者,并特地要求小聂负责联系所有2014级的校友。次日,冯姓同乡以举办聚会需筹备资金为借口,要求小聂向2014级12位同乡每人收取100元,小聂对此事颇为积极,便逐一执行。及至小聂将筹集到的1200元资金交付给冯姓同乡,然而国庆将至,聚会之事却毫无动静。于是小聂拨打电话询问,但最终电话那头却无人应答。
案例13:找兼职先交押金的陷阱
2013届的新生小莫渴望投身兼职行列,亲自感受社会的脉搏。他根据校园某处墙角张贴的中介广告,联系了那家中介机构。中介人员信口雌黄,承诺定能协助小莫寻得合适的兼职,但前提是小莫需先支付300元的中介费用。小莫虽然稍作迟疑,最终还是决定交钱。随后,中介工作人员展示了一堆所谓的兼职招聘信息,要求小莫自行记录下联系方式。重返校园后,小莫逐个与这些招聘方取得联系,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他再次踏进那家中介机构,然而工作人员却推卸责任,声称中介已提供相关信息,而小莫的要求过于苛刻。
案例14:身份证被盗用办理各类信用卡或驾照
2015届新生小林在校外游玩时,注意到一个摊位正在进行促销活动。顾客只需填写姓名、电话和身份证复印件,就能获得一份价值150元的神秘礼品。小林对此感到十分有趣,便决定加入活动。然而,当小林准备考取驾照时,驾校却告知他,他早已取得了驾照,并且名下拥有4至5辆摩托车,而这些摩托车均有过多次违章记录。此刻,小林感到惊慌失措,回想起种种迹象,他怀疑自己很可能是在那个小摊点参与活动时泄露了身份证信息,于是,在老师的陪同下,他迅速报了警进行处理。
案例15:校园贷款的温柔陷阱
确实,所指的就是校园贷。当前在网络上盛行的校园贷骗局,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随后以低门槛、零首付、零利息等所谓的优惠政策为诱饵,骗取大学生的信任并实施诈骗。校园贷如同可怕的八爪鱼,一旦被其缠住,往往会让同学们身心俱疲,最终还需支付高额的利滚利费用。校园贷的主要手法包括:首先,通过窃取个人信息,冒充大学生办理贷款,一旦获得贷款便消失无踪;其次,在协助大学生办理贷款后,继续冒用其身份进行贷款操作;再者,以收取担保金、人身保证金等名义,不断诱骗贷款大学生汇款;最后,以低息诱惑或网上购物分期付款为手段,最终往往导致贷款者需承担巨额费用。
说了那么说,就是希望你们能够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因为,大学是美丽,期待你们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