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骗技巧 正文
  • 本文约5295字,阅读需26分钟
  • 89
  • 0

防骗数据库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温馨提示:本文最后更新于2025年5月8日 09:09,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博主。
摘要

防骗数据库机制保障下,玉林东路社区志愿服务需求精准、组织有力、资源稳定、激励有效、协同共建,志愿精神真正在社区扎根并长久发展。社区建立了1支社区基金,6支专业社工机构微基金,以及玉林二巷、原始点、数字游民3支项目基金。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模式,打造了基层治理的新局面。该社区推行了“6+1+1+N”的创新模式,包括六大机制、一支基金、一个数字平台以及N支服务队伍,并成功积累了可推广的治理成功经验。社区党委以525名党员为基础,联合22个院落小区和两新党支部,通过组织、人才、资源的深度融合,携手15家驻区单位,成功孵化了80多支志愿者队伍,并在近3年内共同推进了230多个治理项目。在机制构建方面,我们实施分级培养策略,着力打造本土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团队,并设立了成都市首个社区公益小额基金——睦林公益基金。同时,我们搭建了居民需求、服务提供、人才储备三大数据库,以实现精准匹配。借助数字化力量,"玉灵境"平台打破了地域界限,通过"玉能能"积分激励机制,吸引了万人参与,推动了跨区域合作。在提升治理成果方面,我们创建了慈善大庙会、社区戏剧节等知名活动,采取“个人发展+组织变革”的双重策略,促使志愿服务由“非正式援助”转变为“专业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一个在党的领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数字技术辅助、长效机制确保的基层治理生态体系。

一、案例背景

玉林东路社区坐落于武侯区人民南路繁华的商业中心,占地面积约为0.39平方公里,居住着6518户家庭,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社区内共有45个老旧院落和5个商品住宅小区,同时设有四川省体育馆、四川省环科院等共计15家驻区单位。社区党委下辖525名党员,并设立有22个院落小区党支部以及两新党支部。在社区内部,我们设立了8家专业社会组织,拥有17名专业社工,社区两委和网格员共有18人,以及10名持有证书的社工。此外,常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志愿者超过3000名,志愿者队伍则达到了80余支。

国家领导人对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并且明确提出了“需要为志愿服务创造更多机会,使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社区基层治理中,关键在于以党的领导为核心,推动多元化的参与,而志愿服务则是社区治理中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玉林东路社区党委将志愿服务视为基层治理中党建引领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服务以及群众凝聚,通过实施“6+1+1+N”模式(即6项机制、1项基金、1个平台及N支队伍与服务),积极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推动多元参与专业社工+志愿服务

社区党委以党建为核心,全面协调组织、人才、资源的整合,鼓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社区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得到有力支持,进而促进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采用嵌入式策略,确保小区和院落党组织实现全面覆盖,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的最基本单元——网格与微网格,深入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每一个焦点和难点。与四川省体育馆、省军招、省环科院等15家驻区单位实现组织融合,借助党建共建模式,为志愿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将区域内各单位、社区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等人力资源整合进社区党建工作,实现人才资源的融合,促使各单位人才转变为志愿服务人员,充分利用各自行业专业知识,确保技术支持,携手共建一支志愿服务团队。

社区党委携手工会、团委、妇联等组织,共同整合资源,合力推动区域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政策上的指引、场地的保障以及项目资金的扶持。

在组织、人才、资源三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社区设立了政策宣讲与解读的微党课志愿者团队、省体育馆体质检测志愿者团队、中汇人寿倡导清洁生活的志愿者团队、工商银行负责反诈骗宣传与金融服务的志愿者队伍,还有共同研发志愿服务项目的“专家”人才库……这些队伍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近三年来,党建志愿服务项目共承接超过230项,覆盖了空间改造、甲醛检测、装修评估、文明引导、环境保护、关爱老人与儿童、大型赛事保障等多个治理领域。

(二)机制化运行,确保志愿服务的规划性和可持续性。

构建多层次的引进与培养体系。首先,引入市级领域的专业社会团体,例如成都仁怀社工中心、成都利川社工中心、成都伊甸社工中心以及成都乐聆公益中心,以彰显服务领域的专业性。其次,有计划地培养对本土社区环境有深入了解的专业社会团体,比如心航社工中心和美好明天社区儿童关爱中心,以强化本土化服务能力的建设。第三,积极打造社区志愿者团队,包括玉东少年派、玉林妈妈团、睦林长者互助社等组织,旨在增强本地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能力。

构建一种陪伴式的分类指导体系,社区与机构的社工人员共同对志愿服务活动实施联合分类指导。对各类涉及治理、服务、议题、生活、文化、更新等方面的志愿者活动,我们采取院落议事开放空间、互助体验营、睦林公益讲堂、公益服务实训等多种形式,进行需求辨识、服务管理、案例梳理、品牌化增强等方面的技术性支持,以此促进志愿者团队的发展及志愿服务的整体质量提升。

构建团队协作的服务互动体系。社区牵头,指导各类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团队携手共建,各自发挥在服务领域和目标人群上的特长,共同推进项目研发、服务协作和人力资源互助。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服务种类,同时也为项目的顺利执行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一个专业的服务团队负责培育,确保至少拥有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同时,他们致力于开发多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针对不同服务对象和群体,以实现志愿服务的精准融入。心航社工中心在完成区划调整并实施社区融合及院落负责人培育项目后,以党的建设为指导,党员同志们率先垂范,采用滚雪球的方式成功发掘并培养了163名院落治理志愿者骨干。他们通过组织当家人交流会、开设街头学堂、实施玉东游学等活动,有效推动了志愿者在院落治理中针对特殊人群的走访、活动策划组织以及公共议题的议事协商等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构建一套全面的资源分配体系。增强资源共享,促进社区、社会团体及志愿者团队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志愿服务项目的共建模式,确保各项具体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精确对接。首先,实施社区公益小额资助项目。借助社区保障资金的支持,社区采用“母项目+子项目”的模式,通过宣讲发动、项目征集、评审筛选、整合资源主体、培训提升、项目结项评估及监督管理的“七步流程”,已连续8年举办社区微创投项目。在此过程中,投入社区保障资金超过40万元,吸引社会资金25万元、居民自筹资金8万元,并动员小区党支部、院落业主委员会和自治小组、志愿者队伍等,共同实施了130多个涉及公共空间美化、关爱高龄老人、邻里文化节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其次,设立玉东社区睦林公益基金,以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携手市慈善总会,成功打造了成都市首个社区性质的公益微基金——睦林公益基金。该基金面向社区群众及社会各界公开征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社区内的公益慈善事业、社会工作项目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确保志愿服务得到必要的保障性资助。

构建一个全面覆盖的信息交流体系。社区设立了三个主要的数据库,分别是:居住区域居民需求资料库、社会服务信息库以及志愿服务人才资源库。玉林东路社区的三大数据库向所有在该社区落地服务的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团队及项目全面开放。同时,数据库还会定期举办活动,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团队进行资料的搜集、更新与交流。这一举措旨在确保所有参与方能够共享信息资源,有效降低志愿服务的运营成本,并提升服务的效率与针对性,以便能够迅速开展符合社区需求的精准服务。

防骗数据库里面的电话是真的吗_防骗数据库官网_防骗数据库

设立动态监督评估体系。首先,确保监督到位,对于在玉东地区实施服务的志愿服务计划及活动,需将项目方案与进展情况提交社区进行审核登记,并接受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在项目启动之前,执行单位需参与利益相关者的会议,积极吸纳利益相关者、社区两委会成员、居民代表、民意代表以及院落负责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纠正偏差并对项目进行优化调整。第二点是关于过程监管,在项目执行期间,执行单位需对事件进行管理,遇到重大事件或关键节点时,需与社区的两委进行协商,并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信息互通。第三点是服务评价,社区通过问卷调查、单独访谈、居民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结合第三方评估,对志愿服务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三)数字化平台赋能志愿服务

社工机构与志愿服务团体借助社区“玉灵境”数字化平台,成功实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布、志愿者的招募以及活动过程的记录,从而提升了志愿服务的辐射力。登录社区玉灵境平台的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均可获得一个数字身份。截至目前,玉灵境数字平台已有上万人登记注册,平台所宣传的志愿服务内容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社区在亚太经济论坛上展示了玉灵境数字平台的应用,并进行了路演分享。所有志愿者在同一平台上展开线上合作,这一合作模式甚至延伸至跨城市的线上线下协作。例如,深圳、海南、上海等地的数字游民志愿者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的共创和策划等志愿服务中,成功突破了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实现了志愿服务的无障碍交流。

志愿服务时长通过“玉能能”积分系统进行记录,并借助电子通证来确认身份。这种积分不仅代表了志愿服务的时长,更是社区中爱与价值的传递载体。在玉灵境平台上,那些负责组织孵化、活动策划与组织工作的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得积分激励。投身志愿服务,只需投入一小时,便能收获60枚玉能能,而通过玉能能的累积积分,便能直观地反映出个人对社区建设的贡献程度。

玉灵境平台,作为志愿服务的交汇点,能够促进服务需求与活动计划的共同制定,从而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工作效率。此外,借助这一平台的功能防骗数据库,还能有效促进志愿服务的供需匹配和实时管理。数字游民聚落中的志愿者通过线上方式为玉灵境平台的运营提供支持,助力实现志愿服务的远程协作与持续发展。

玉灵境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社区志愿服务的繁荣体系,在玉灵境中,所建即所得。平台不断丰富玉能能的获取与应用场景,并吸纳社区数字共建商加入,共同参与玉能能积分的兑换,实现线上线下多场景的互动。借助玉灵境平台,广泛倡导,鼓励每一位居民以志愿者的身份,共同参与到幸福美好生活的建设之中。

三、主要成效

(一)志愿服务实现可持续化

依托“6+1+1”的模式,有力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实施,并确保了其持续发展。在机制保障下,玉林东路社区的志愿服务需求得以精准对接,组织运作得力,资源供应稳定,激励机制有效,协同合作得以实现,志愿精神在社区得以深深扎根,并持续繁荣发展。社区设立了1个社区基金,6个专业社工机构的微型基金,还成立了玉林二巷、原始点、数字游民等3个项目基金。这些基金凭借其提供的稳定且持久的资源以及资金整合能力,已成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柱。

(二)志愿服务呈现多品牌化

成功举办了13届的社区慈善大庙会,是邻里慈善志愿服务的成果;持续开展了5届的玉林席地而坐音乐节,体现了音乐文化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而连续举办3届的“麻雀喳喳”社区戏剧节,则见证了戏剧文化志愿服务的稳步前行。将金融、医疗和社会志愿服务的特色需求融入特需人群信托,开创了此类信托服务的新篇章,堪称成功典范。成都市对“巷子里”美空间这一由微更新志愿服务参与规划的社区空间给予了“社区好商业”项目的称号,而儿童志愿服务队玉东少年派则荣获了成都市“十佳志愿服务”的荣誉。同时,老爸老妈防骗服务队荣膺感动武侯十大人物(团队)的称号。此外,童年秘密档案馆志愿服务团队在儿童性教育服务方面受到了CCTV12台的专访,而睦林互助社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高龄老人就餐项目也得到了CCTV2台的特别关注。社区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慈善社区、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

社区志愿服务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细致化,这一趋势在长效性和广泛性方面获得了认可。其品牌价值也在持续上升,这一切的背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的师生团队,他们主动走进社区,参与到玉林老巷子的微更新项目中。

(三)志愿服务专业化不断提升

近段时间,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逐步完成了从“业余”向“职业”的转变过程。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岗位的实际操作,众多志愿者掌握了社会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一些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如党员志愿者黄健、妈妈志愿者唐黎、戏剧志愿者武羊等,他们通过努力成为了持有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防骗数据库,这样的转变大大增强了服务活动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另一方面,在社区专业社工的助力下,志愿服务组织正逐步优化其内部治理体系。通过完成注册登记、建立规章制度以及实施标准化管理,这些组织已成功实现了从松散团队向专业机构的重大转变。例如,原点公益在短短6年内培育了400余个家庭志愿者,专注于健康互助;长者互助社则已运营长寿食坊12年之久,为社区老人提供了近20万人次的餐饮服务。如今,这些组织均已获得民政局的正式注册,成为专业机构。

这种“个人与组织相结合”的双重专业化发展,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持续性,而且让其在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众多领域展现出更为显著的作用,进而构建了“志愿服务力量”与“专业能力”之间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

评论